《民间舞蹈》 最新 图1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民间舞蹈/李北达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刘魁立主编)
    ISBN 7-5087-1364-8
    Ⅰ.民…Ⅱ.李…Ⅲ.民间舞蹈-简介-中国 Ⅳ.J722.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06855号

    舞蹈——古老而又富于青春活力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生命活动、生存需要同在。世上有多少被高山大海相隔相阻的国家、地域,大约就有多少种舞蹈。它的生成、发展与这个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的舞种,为相对聚居的族群所享有,在民间自然传衍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民间舞蹈。在某种意义上,它可视为民族的“标记物”,是古代舞蹈文化的遗存。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舞蹈是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56个民族的舞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要想在一本书的篇幅内,全面地讲述和介绍我国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会尽量向大家作简要介绍,让您在通读此书之后对中国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舞蹈是生活的反映。在我国广袤大地上流传着的各民族舞蹈,都与其生活劳作、信仰习俗息息相关。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它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称为“秧歌”。有关“秧歌”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我国宋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中,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是“种田人”的舞蹈,其中一些内容更留有远古习俗的印迹。如今“秧歌”已成为广大农民节日中的自娱性舞蹈。每逢春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也是农闲季节),广大农村都会有形形色色的秧歌队,走衔串巷,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祈求来年好运。它的形式十分丰富:有灯、车、狮、龙……最普及的形式是手持扇子、手绢或是绸带的群体舞蹈,有着各样的步伐、队形,其中还穿插着“小场子”——有特定的人物、故事,以双人舞或小戏演示,表演者都是有特殊才能的民间艺人。不同地区的“秧歌”,有着不同的风格,种类之繁多,像天上的星星,难以尽数。比较典型的“秧歌”如:河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秧歌、陕北秧歌。各地秧歌不仅是外部形态不同,而且反映出不同地区人民的性格特征、情趣和表达感情的方式。  “行话”常说:河北秧歌“哏儿”(幽默感),东北秧歌“浪”(男女之间的挑逗性强),山东秧歌“拧”(动作富于韧性、弹性),陕北秧歌“溜”(动作流畅、俏皮)。南方地区的一些有类似功能的舞蹈不称“秧歌”,而称“灯歌”。如:淮河地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汉族舞蹈是“花鼓灯”,为当地人民所喜爱并广为流传。它的女性角色称“兰花”,男性角色称“鼓架子”。男女之间对舞时,常见“托举”动作,有所谓“东方芭蕾”之称。
     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中,许多动作形态是对所喜爱的动、植物的模仿,其中有些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有些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更多的则与其生活习俗、劳作方式相关。同样的模仿对象,不同民族所创造的舞蹈形象有很大差异性,反映出各民族舞蹈不同的审美意识。有时,会以生活中的用具、器皿来舞蹈,表现出很高的智慧和创适性。无须讳言,表现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内容,无例外地占据着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位置,有些民族就是以舞蹈来表达爱情、求婚、定情。  
    从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舞蹈本体具有“直观性”特征。人们欣赏、分辨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一般以其外部形态特征作为“入门”,如把握它的节奏、呼吸、步伐、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律动流程等。但要真正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则必须考察、研究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风俗习性、交流感情的特殊方式等——即生态因素。在各个民族貌似“简单”的而又风格鲜明的舞蹈动作中,蕴涵着内在的精神追求、智慧,反映出他们的群体性格、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同一民族,因其聚居地域的不同,其舞蹈形态在“近似”中,也存在差异性。草原地区和山区的藏族因其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的不同,其舞蹈风格就有明显差异。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艺术的发展变化(包括内容与形式)。比如:历史上——过去时代,许多民族的婚、丧礼伴有完整的歌舞形式,有些地区讲究“哭嫁”,有的地区有“背新娘”、“打新郎”的风俗。随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有的习俗会淡化,甚至消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其中一些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原生形态的东西,我们需要保护,这也是目前我国和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但是,也确有许多舞蹈动作形态的变化是发展和进步的反映。比如:汉族舞蹈“花鼓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不得在大庭广众中抛头露面,所以女角儿大都由男人扮演,舞姿极度夸张,“扭捏作态”,而且有明显模仿“缠足妇女”(小脚)的痕迹;而今天,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女性角色一律由女性扮演,自然、大方,基本步伐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例子在各个民族的舞蹈中都不少见。如: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基诺族(聚居于我国南部边陲),其代表性的舞蹈是“大鼓舞”,古代的功能是祭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手臂不得抬过头部——以示对先辈、长者的尊重;而现在已演变为民俗性的节日舞蹈,功能转化了,动作的幅度也加大了,男女青年还在跳“大鼓舞”的节日中,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凡此种种,都是社会生态因素作用于舞蹈的反映。
    

你是本文的第1622位读者
来 源:
作 者: 李北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