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棉城系原潮阳县城,区域大致包括现潮阳区文光、城南、棉北三个街道,自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棉城就成为潮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代,棉城各项配套已经较为完善并具有相当规模,县署、城河、学宫、水井、市集、民宅等设施一应俱全,常驻人口也不断增加。而水作为百姓生活所需,古代棉城百姓生活用水除了泉水外,大多依靠水井,且民宅中多数都挖有自家水井。 除此之外,棉城还有九口公用水井,分别是挖于元代县署前的衙前井(也称鼓楼井)、水门外的水门井、双忠行祠照壁后的双忠井(也称衙内井);挖于明初教授巷口的桃花仙井;挖于明代东门桥西南侧的东门井(也称鸣阳井)、文光塔后东北侧的塔馆井、旧街中段的旧街井、塔下大街东的甘泉庙井、南中路市内街的市内井。 明隆庆《潮阳县志》也有记载:“城中旧有古井九口,号九龙吐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现遗存的仅有桃花仙井、塔馆井、甘泉庙井。 桃花仙井,位于潮阳城区中华路教授巷口,始建于明朝初期,传说明代江西提学李龄曾将自己从白鹿洞中尝遇异人所获桃花投入井中,患病者喝了井中之水能治愈其病,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桃花仙井”。清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纪事·杂录》中有《鹿洞桃花》一文载:“李佥宪龄在江西时,尝遇异人于白鹿洞中,与语久之,临岐指桃花两树为赠,方采未盈掬,其人忽别去,再觅之已失其处矣。后持其花片归,以济人疾病,无不立愈人”。 塔馆井,位于文光塔后东北侧,相传当年修建文光塔时,由于地基不稳,塔身出现倾斜,为平衡塔心,于是挖了这口井,又因文光塔旁建有千佛塔堂,千佛塔堂也称塔馆,因此该井便得名塔馆井。塔馆井外径0.98米,深12米,外观为八面柱状,内为圆柱状,该井水质佳,且水源充足,是县城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源。 甘泉庙井,位于塔下大街东,即今中华路东侧,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外观呈六面柱状,水质甘醇,又因其地处甘泉庙旁所以得名甘泉庙井。
|
你是本文的第84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12、5 作 者: 罗伟伟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