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各地掀起建设美丽乡村、保护开发古村落的热潮,记住乡愁,解读乡愁的文章层出不穷,更有不少被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评为古村落的乡村因为上榜而欢呼雀跃。每当此时,蛰居在小城的我就会想起曾经生我养我的故乡,虽未评上什么级别的古村落,却也是名副其实、人杰地灵的古村落。 董坑村,位于澄海城区东北11公里处的南峙山三髻山麓,五代后晋年间,就陆续有庄、崔、林、陈、杨、肖、胡、郭、余、张、孔、许、吴、朱、郑、董共16姓的先民来此进行捕捞生活。先民们原分散在山坡居住,以后才聚居于山坡下的董厝坑,渐成村落,故名董坑村。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即南汉大有十一年,董坑村三髻山坡建起一座占地约五十亩的资福寺,拥有寺产田地33顷,规模巨大。清初斥地,该寺被拆。后程洋冈丹砂寺寺僧如广报知县王岱批准,由邑绅杨钟岳捐款,将资福寺移建于董坑村金沙古庙后,改称董坑寺(《澄海县志》)。董坑村古时隶属义安县,明成化十三年分属潮州府的饶平县苏湾都,明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县,董坑村属澄海县管辖,一直至今。据《澄海之最》记载:澄海村落的真正形成首推董坑村。因此,称董坑村是澄海最古老的村落实至名归。 董坑村是一座充满传奇故事的古村落,既有李月汀含冤受屈得中进士后设计带兵“大破资福寺”,报仇雪恨的传说;又有赵长工与董小姐不情愿的婚配酿成悲剧而留下的“无缘桥与宝猪槽”的故事;还有正月初八全村600多户人家齐煎蚝烙供奉北帝爷的“蚝烙节”风俗。自明代开始,董坑的古陶业就十分发达,生产的砖条曾捐给饶平建三饶老县城(《汕头文物》第九期),后来陶窑和瓦窑生产一直是村集体的经济支柱,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由私人承包后才逐渐偃旗息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董坑村的果林场,桃、李、橄榄、木仔、荔枝、龙眼、菠萝、杨梅、杨桃、青皮梨等应有尽有,四季飘香。那时“山组”生产的“董坑茶”更是远近闻名、人人称道的土特产,历久弥香。 古老的乡村,人才辈出。1877年出生于董坑村的林伯岐,飘洋旅泰,经商有成,贡献殊多。他1924年就成为孙中山先生指派参加国民党“一大”会议的泰国区唯一代表,1946年出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1948年任暹罗澄海同乡会首届理事长。1956年,林伯岐病逝火葬时,泰国国王亲临主持仪式。1927年11月,新成立的中共澄海县委机关驻地曾从隆都后沟丽泽斋迁至董坑村。1928年2月9日,澄海县委书记詹天赐和县共青团委书记陈澄从董坑出发,前往汕头永泰街“乾泰兴”参加潮、梅特委会议,与会24人被敌包围不幸牺牲,史称“潮梅二九事件”。大革命时期,董坑村人林崇发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33年参加地下游击队,出任董坑村党支部书记,领导南峙山周边一带的窖东、窖西、程洋冈、沙尾溪等乡村的地下革命活动。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董坑村时,林崇发带领群众坚持57天的斗争,最后被敌人逮捕,于1934年4月14日在东里招商埠惨遭杀害,英勇献身,时年29岁。为此,1994年经广东省民政厅认定,董坑村被评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红色根据地村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董坑村青年农民郭国庆大胆创新,引种草莓,带动全村农民大面积种植,从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此后,董坑村每年草莓种植面积达一千亩以上,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1995年3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来到董坑村视察,了解该村草莓生产及农民脱贫致富的情况。从此,“草莓之乡”——董坑村的美名不胫而走,享誉海内外。2017年2月18日,董坑村举办首届草莓文化旅游节,开启了“互联网+农产品”的发展模式。古老乡村,重放异彩,指日可待!
|
你是本文的第161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20 作 者: 陈耀贤 文/图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