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俯仰说名山 最新 图1张

    民国间,潮汕著名诗、文学家翁辉东梓行过一部名为《桑浦行吟》的诗集。其中有《鸡笼山》一诗,诗前有小序。诗云:
    从蕉山陇径口过邹堂乡之经过,有鸡笼山。
    浑脱若鸡笼,静娈如酒盅。
    勘舆家说胆,桑浦此为中。
    鸡笼山在潮汕三市的交界处,为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所辖,即北回归线标志塔所在;以象形得名,《澄海县志》谓:“山高七十丈,周围四里,它山高耸峻峭,惟此山端正整齐,形似鸡笼,故名。”翁诗所谓勘舆家言,实际上是翁氏之言,也是他在完善桑浦山形象化过程的一种设想。
    说翁氏自为“勘舆者”,对桑浦山作形象化设想,这并非是臆断。且看他的《铸钱洞》诗:“螺纹生石壁,状与铸钱侔。梅丛拟桑浦,此处是梅头。”这更是典型的形象化诗章。将桑浦山拟为卧地梅花,将龙泉岩铸钱洞一带拟为梅头,十分形象。这里又将处于中心地带的鸡笼山比喻为“胆”,尤为形象确切。由此可见鸡笼山在桑浦山脉中的重要位置。而更显示其重要性的,这里不仅是桑浦山的中心,而且是桑浦山的重要门径,称鸡笼径。
    明代著名理学家薛侃(中离)曾倡修该径,并留下《修鸡笼径记》。文曰:“鸡笼径,乃一方要衢,石地崎岖倾狭,步可通而担负者病焉,舆马者病焉,婚姻丧葬者尤病焉。中离子游山,过而悯之,询诸父老。父老曰:‘斯可修,第未有为之倡耳。’曰:‘修之何如?’曰:‘力则附乡之人愿赴功矣。财取诸牧,牧不足,取之约赎,约赎不足,取诸巨室之由斯径者。’乃召匠修之,民果乐助。自是崎者平,狭者宽,倾者复,涉者有舆梁矣。落成,勒其事与人,以志弗忘。”
    这篇文章短小平易,却蕴含着极深的历史内涵。其一,在薛侃所生活的明嘉靖年间之前,鸡笼径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方要衢,负担起鸡笼山两边居民的交通要道,一边是时属揭阳县的江都(今属汕头市)、地美都(今属揭阳市),另一边是时属揭阳县的龙溪都和时属海阳县的金石都(今均属潮州市)。两边居民日常交流非常频繁,肩挑者、舆马者、婚姻丧葬者,都会取道于此。比如,与薛中离同时代的林大钦,家住金石。其祖母出身蓬洲城北门外翁氏望族。亡故之后,归葬位于鸡笼山附近的翁氏粮山吊瓜岭,这两个地点正好在鸡笼径的两头,其归葬就必然要取道鸡笼径。其二,在这篇文章中,薛中离描绘出地方政府到民众积极参与的全民修径情况:所用的经费,先取于地方财政(牧),再取于地方各类基金(约赎),然后就是地方豪富(巨室);所用的人工,一如工程未开工时乡老的表态“附乡之人愿赴功矣”,而在修筑过程中,“民果乐助”。出现这样的场景,起码可以证明,这个工程有势在必行的共识。
    薛中离文中并没有交代修径的时间,但清嘉庆版的《澄海县志》我们却可以查到“明嘉靖癸卯(1543),本府行人薛侃倡修,并作记”的记载。其中还提及:“山有上径,不易行”,这又让我们了解到,在薛中离修径的数百年后,鸡笼径又残破了。
    可以说,鸡笼自古是名山。但是真正使之更显耀一时的是北回归线标志塔在鸡笼山建成之后的事。作为地理上重要纬线的北回归线在我国经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早在1909年,台湾嘉义就建立了北归标志碑;改革开放之后,广州、封开等地也先后建立北归标志塔。1985年,汕头市也提出兴建北回归线标志塔。汕头市政府组织地理、地质、地震、建筑等科技人员和相关单位的领导,用近一年的时间,对若干地点实地勘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提出了以庵埠龙坑山和鸡笼山作比较。最后,鸡笼山以其诸多优势而夺标。专家认为:“鸡笼山海拔173米,为燕山期第三期花岗岩带,完整性较好,地质坚实。主峰为潮汕地区少有的死火山地貌,大约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酸性岩浆侵入喷发而形成岩简颈状火山堆……火山岩目前仍裸露地表,山表面随处可见风化了的火山灰,有机物质含量丰富,是一处难得的地质地理研究场所。鸡笼山山坡较平缓、宽阔,可供标志建筑选择的余地较大。”此外,还考虑到周边环境与道路交通等因素均比龙坑山更为优越。因而确定北归标志塔选址在鸡笼山南麓海拔50米处的蜈蚣岭上,夏至日中午12时14分为太阳直射之时。
    鸡笼山北回归线标志塔由汕头市建筑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该院提出了10份各具特色的设计图纸,以“北”字变型为支承架,上托颇为巨大的地球模型为标志主体的设计方案胜选。设计者为杜川。该方案“以立面‘北’字型、平面‘回’字立式碑体结构的标志塔,直接点明了标志的主题”。在建筑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难题是,直径达5米的地球模型要如何摆置才更科学。经过一番研讨之后,专家学者认为:此地球模型不应取地球仪的形态,“其摆放必须考虑到夏至日的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就要求北回归线的某一点必须正对上空,并作为通光孔的上口,下口则开在南回归线上相应的一点,这样象征性就较强了”。该标志于1986年夏至落成,参加落成的市民第一次体验了太阳光直射穿光的神奇天文现象。为此,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塔旁铭刻碑记,一语道出了建塔的目的:“当夏至亭午,立竿不见影,窥孔睹骄阳,天象奇观,任由研探。凡我同胞,来此寻幽揽胜,得毋增奋发追求之志,抒爱国爱乡之情者乎?”
    鸡笼山在兴建北回归线标志塔的同时,为了增强景区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品位,便扩建了一些配套设施并邀请汕头市岭海诗社的耆宿们作诗题字刻石。沿着标志塔旁蜿蜒的山坡小径西行数十米,三个白色蘑菇状凉亭鼎足而立,亭左岩石上刻着“夸父之亭”四个大字,系我名宿陈丁先生的手书,其旁则有岭海耆老杨方笙所撰、潮剧院名乐师卢桂城所书的对联:“测天有塔,要挽阳乌留大地;观日建亭,愿分温热遍人间。”对联生动地写出建标志塔的意义,以及依塔建亭的愿望。再往西行数十米,一块大石屹立于小山岗之巅,沿东侧的人造石级拾阶而上,一座融潮汕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小亭,险立在大石的顶端,石上凿刻着“邓林亭”三字,亦为陈丁先生手笔,其旁有由卢桂城所书笔者黄赞发的一首七绝:“冲霄豪气动天人,敢逐阳乌竟献身。知否神英弃杖处,林亭雨霁物华新。”夸父、邓林两亭名,均取自《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段话的意思是:远古时代北方一个叫夸父的巨人,追赶太阳至“禺谷”时,即将赶上,却感到口渴,于是喝干了黄河、渭河之水,渴仍不止,又往饮北方瀚海之水,半路渴累力竭而毙,手上杖木也被抛出千里之外,化为邓林(即桃林)。在这个远古的神话中,夸父被塑造成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化身,堪为后世所师。夸父应不仅仅是一巨人,而且是一个族群。夸父逐日是失败了,但他们的愿望却因标志塔的建成,而在某一方面得到了实现。
    岭海诗翁的题诗还有数首,谨撷录其二:一,岭海诗社创社社长张华云《临江仙》云:“紫气来从东海,红霞布满西山。峥嵘一塔小山巅。落花潭蓄水,芳草碧连天。岁月匆匆归去,羲和未许停鞭。世人何处去朝銮?年年当夏至,来此探天颜。”二,时任汕头市委副书记的陈厚实有《题北回归线标志塔》:“仙人何事恋潮汕,回日高标立此间。桑浦西来临海秀,榕江东去卷波还。中坛直线四维定,北柱拱球八极寰。岛有缘留胜迹,鸡笼从此是名山。”陈厚实还将所作诗自书刻石。此外,还有高煜、刘昌潮、王兰若、蔡起贤、林友、黄翼、王纪平等先生都或书或诗题壁,为这一新兴的旅游景区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大大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而且,景区形成之初,即大栽其树。十多年后,时已见苍苍郁郁绿盎然,从标志塔西行数百米,一路绿树成阴。扼腕的是,这一景区的大树已被砍伐迨尽。而更令人发指者,几处题刻着岭海名家的巨石都已被“支”凿盗走,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你是本文的第100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1、23
作 者: 黄赞发 陈琳藩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