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都:千年古镇 著名侨乡
隆都是澄海市一个大镇,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7万多。隆都地处韩江下游冲积洲平原,其东、南、西都有韩江支流环绕,东北隔北溪与莲华镇相接,东南以南溪为界与东里镇、溪南镇、莲上镇、莲下镇相邻,西南以东溪与上华镇和潮安县的江东镇交界,西北与潮安县宫塘镇、磷溪镇接壤。汕汾高速公路和安澄公路穿过镇境,经隆东路可到达东里、盐鸿、饶平 等地。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千年古镇 隆都素有千年古镇之称,早在宋代便有人在境内定居,时称为隆眼城都,“隆眼”谐音“龙眼”,盖昔时盛产龙眼也,原区域至现莲华镇全境。前属于海阳县管辖,明成化十三年(1477)饶平置县,划入其区域,也称隆眼城都。1940年称隆都镇,1941年改称店市镇(店市为今镇政府住地),1946年复称隆都镇。建国后改为澄海辖地,称隆都区、第四区、隆都公社、隆都区,1986年复称隆都镇。 物产富饶 隆都地处韩江下游冲积洲平原,境内河网交错,池塘、湖泊星罗棋布,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历史上有“无隆不成饶”的民谚,意谓隆都早属饶平辖区,没有隆都的经济繁荣,便没有饶平的物产丰饶、天下太平,这充分显示了当时隆都经济之发达,对饶平经济、社会稳定所起的重大作用。物产中久负盛名的有隆都“米钱”、云片糕、老花和麻薄等饼食。由于做工精细,制作讲究,香脆可口,香甜润喉而饮誉海内外,深受好评。近年来,隆都人民利用有利的地势,大量种植“妃子笑”荔枝、红肉番石榴、红皮香蕉等一大批珍稀水果,使隆都成为闻名潮汕的水果之乡,同时发展三高农业,现已成为潮汕地区有名的蔬菜、水产、三鸟等商品生产基地。 文物胜迹 隆都境内历史文物胜迹甚多。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其建筑形式为中西结合的双层楼房,分为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四座,计有厅93间、房413房,共506房。四座宅第先后建于清末(1910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现保存完好,其中善居室已开辟为旅游区,每天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距离慈黉旧居不远的永宁寨,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墙高8米、厚0.8米,寨门石匾完好,是澄海保存至今较好的一个古水乡村寨。位于上北陇美村的黄氏家第,俗称“状元先生第”,是明代潮州状元林木钦为其师黄石庵请旨修建的。今门联“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大门石匾刻“黄氏家第”,均为林大钦手书,第至今尚存,为澄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接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旧址一一后沟村丽泽斋,也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景灵寺、石堂庵、胜龙宫等遗迹。 革命老区 隆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早在明末时就有白沙宫人秦容之,参加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抗清斗争,英勇善战,立下不朽功勋,后在浙江钱塘县与清兵血战中以身殉国,战袍归葬故里,坟址至今仍存,碑文曰:“钦授御前总兵容之秦公”;清末前埔人许若旦率众起义,反抗封建剥削压迫;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巷鹊人林国英早年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丁未黄冈起义前,受孙中山委派到饶平襄助,为起义的后方指挥机关负责人之一。起义失败后,他起草的《丁末潮州黄冈举义记》碑文仍存于饶平黄冈镇。孙中山先生曾手书“博爱”二字以赠,文物至今仍存:在中共领导的第一、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隆都人民积极参加斗争,浴血奋战,不惜牺牲,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澄海第一个党支部书记朱叟林、1928年被选为中共澄海县委书记的吴杰生、潮汕人民广为赞颂的“交通船上五英雄”的许尚稳、赵世荣。镇境内的后沟乡、南溪乡是潮汕共产党早期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驻地。店市、樟籍、前埔、后埔、前美等乡也是较有名的革命斗争地。现南溪乡和前埔乡各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让烈士英名永留千古、留芳百世。每年清明节前后,镇各中小学都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碑前献花圈,以表达崇敬缅怀之情。 著名侨乡 由于隆都人多地少,早在清中叶以前便有隆都人从樟林港出发,到海外谋生,寻求发展。如今海外的隆籍华侨人数达15万多,大大超过了本土人数。这些海外华侨现已遍布世界五大洲,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尤其以泰国为最。他们初到异国时,发扬潮汕人勤劳、勇敢、善于拼搏、善于经商的民性,很快就成为富甲一方的侨商。其中最著名当数陈黉利家族,该家族以陈慈黉之父陈焕荣为创始人,历六代而不衰,以经营米业、货栈、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而闻名于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家族财富列居泰华八大财团之首。今天的黉利家族已散居于泰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家族发达史现已成为华侨研究的一个亮点、热点。此外,隆籍的朱岳秋、陈振敬、陈金苞、林谦然、许立椿等也是较有影响,有所成就的侨商。另外历任四届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的陈守明、泰国法律界知名人士陈绎如等也是隆籍侨人。 如今勤劳务实智慧的隆都人,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的富民政策领导下,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携手共进,努力开拓,共创更美好的家园。展望未来,一幅绚丽多彩的河山绵绣图,当是呈现于世人眼前。
作者: 资料来源:
|
你是本文的第263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文化周刊2002.7.28第6版 作 者: 陈卓坤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