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时候,我与好友一同踏上想望已久的寻访崑冈书院之途。

    崑冈书院遗址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安村。今天踏访书院,并非完全是发思古之幽情。与其说我们是为寻访崑冈书院的座落、位置、形制、规模及其盛衰演变而来,不如说,我们是在寻访崑冈书院创建的初衷,寻找崑冈书院的一种精神旨趣。当我们到了目的地时,在原书院基地再建的今天洪阳镇第二小学正在上课。我们小心翼翼,生怕些微的走动和说话会影响专心致志的莘莘学子。

    崑冈书院是在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知县萧麟趾应诸生方文灿等的请求而主持创建的。作为普宁置县以来第一家书院,作为讲学会课、培养才人士子的神圣之所,基于乡人令尹“造土心切”,“择地”乃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项。当时各方士子贤人如何献策论证、如何比较遴选,今已无可考,但史籍所述的书院所在却令今人无限赞叹神往。《乾隆普宁县志》记载:“崑冈,在城东隅水中。邑中诸水,至此分绕合抱而出。形家谓关锁内局水口山,山虽小,而木石清幽,堪以习静避喧。明知县杨大行构文昌阁其上,以为课士所。后以灾毁。乾隆八年,知县萧麟趾,即旧址建崑冈书院。峻宇缭垣,与林峦相映,遂成胜地。”次年建成的冈书院,真是“郁郁彬彬,一时称盛”。书院门楼一间,榜曰“崑冈书院”;中座叫“蕴玉堂”,三间式:中为讲厅,为生员听讲及会课之所,备列规条,严立课程,两旁一为掌教书房,一为卧室;堂后高阁一所,八角二层楼,楼上供着韩文公像并贮藏经史子集文辞,以资多士博识;阁后还有一轩,名为“琢玉轩”,轩有五楹,为公余师生讲学之所。此外,自阁及堂环列厢房27间,为诸生学舍,西偏还有厨房、厕室,共计正、从房屋34间。“古松浓荫,石室连珠,书院在其上,游目烟景,足助文心,当清风徐来,松涛与书声相答,令人移神”,“怡目荡胸,益人神智”。

    让人刮目的是:八角楼高阁(也称韩祠)后有二石,一曰“龙井”,一曰“连珠台”,为萧麟趾题刻:阁前一大石如偃月形曰“小韩山”,为道光年间知县韩凤翔题刻,并拓阳山钓台韩愈所书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及“退之”二小字,勒石嵌于祠壁(见题图)。韩愈治潮使“海滨人文兴”而受到潮汕历代士民的景仰,这里以韩文公为师表、以“小韩山”自况,正说明冈书院办学的宗旨所在。而书院的规条则“仿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为宋时四大书院之首),朱子手订教规、亲自讲学成了崑冈书院的楷模。

    更有使人意想不到的是书院的左旁竟有一古墓,当地称为小姐坟。在此兴建书院不只是毫无忌讳,而更是着意为之,立范于斯。古墓的外面为拱门,内为月眉形,碑刻“天潢小裔墓”。据传,明朝末年,进士出身的皇族宗室朱统钅朔,携眷来知普宁事。时值战乱,贼兵时有侵城。朱统钅朔的幼女天资聪颖,晓畅军事,运筹策划,不让须眉,屡以军事策谋谏父,甚为中肯。可惜天不永年,十三岁便夭亡。朱统钅朔痛惜之余,葬之该地并亲题墓碣(后来朱统钅朔因御寇被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潮州知府曾纪渠在其所撰墓记中云:“后之骚人逸士,吊古寻碑,为之唏嘘而获惜之,使弱女之清芳与忠臣之亮节,千载后犹传不朽焉”。文人学士到此题咏吟诗不少,如有“故国沧桑三百余年留胜迹,朱明名媛一扌不荒冢吊英魂”、“遗恨娥眉何时了,感怀骚客几人存”等联句存世。可以看出,崑冈书院与此古墓相依为伴,主事者其苦心孤诣已昭昭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崑冈书院改为崑冈小学堂。如今,书院本身及周围景观也已改旧时态。门楼残破,而其他堂、阁、轩、屋早已难寻,惟有几处古迹文物仍在静静地述说以往,期盼着崑冈书院的精神风范能代代承传。

    当我们将离开时,刚好学生的琅琅书声传来,顿时,我的听觉神经好似伸进了历史深处,听到了流韵遗响……

你是本文的第124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7-02-14
作 者: 王汉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