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过年送“压腰钱” 最新 图1张

    潮汕人过春节有着许多的习俗,送压岁钱便是当中重要的一项。

    压岁钱,揭阳、汕尾等地则称为“压腰钱”,在潮州、汕头等地称为“压肚腰”。春节一到,家里的长辈会给小孩压岁钱,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古时的压岁钱是用一条红线把铜钱穿编起来,其寓为“长命百岁”。据考证,压岁钱是由唐代的“洗儿钱”演化而来。《资治通鉴》载:“杨贵妃得子,玄宗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唐王建《宫词》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作为压岁钱赐予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送压岁钱时,不能直愣愣地送,而是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意为“财源茂盛”、“一本万利”。在送压岁钱时,照例都有一番勉励和祝福的吉利话。在送给长辈压岁钱时,经常是说“压岁银送厚厚(多的意思),亚公亚妈(祖父母)亚爸亚妈(父母)食老老”这类的祝福语;长者在送给儿孙压岁钱时,常说“过年赠汝压岁钱,家业发达儿孙贤”之类的吉祥语。晚上,大人将这份礼物名副其实地“压”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伴随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夜,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特别有趣的是,有些父母会在小孩临睡前把一张大面值的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给小孩压岁钱的目的是辟邪求吉,民俗以为除夕夜,会有妖魅“祟”上门降灾,小孩血气薄弱,不堪“祟”的侵扰,所以要靠具有镇邪功能的钱币来制服“祟”,或借以此贿赂,逢凶化吉。

    正月初一、初二,亲戚朋友就要相互贺年,还要带小孩向亲戚朋友家的长辈“拜年”。亲戚朋友们便会分红包(也就是压岁钱)给来拜年的小孩,之后小孩的父母也必须分红包给他们家的小孩,如果他们家有比较老的长辈,也必须分红包给他们。潮汕人把小孩和成人的界限界定在:“是不是自己已经会赚钱了”,会赚钱的话便是大人了,就必须给还不能挣钱的后辈和长辈分红包。红包里的钱多少没有定规,一般视亲疏而定厚薄。在潮汕农村,家里比较富裕的一般都会包上10元以上,分给那些不会赚钱的长辈时更经常会给上50元、100元等,而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的,一元、两元的红包也有,但红包代表着一种心意,并不会因为钱的多少而变化,而小孩拿了压岁钱后,通常并不是占为己有,而是拿回给自己的父母,等着存起来作为新学期的学费等。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并在娘家吃中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俗称“食日昼”。姑娘回到娘家,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亲友在海外谋生,年终多有专寄一批压岁钱给长幼亲人分发,对长辈表示敬意,给儿孙辈分点压岁钱过年时零花,这是潮汕华侨多年来形成的习俗。华侨对于压岁钱的分配,侨批当中无一例外地都会详细写明所寄批款以及赠送压岁钱的具体人、具体数目。一般是按亲疏厚薄来分配侨批款,从血统亲属到姻亲系列,以至乡邻朋友。

  开商店之家或受雇于人者在年终时都会在店里吃年夜饭。在吃得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店主就会给员工发“压岁钱”(现在大多称为“奖金”)。数目的多少,视经营好坏的程度,职位的大小而定。但按一般规矩,“压岁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额,也有发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额的,叫做“双压岁”。商店对办事得力人员或掌握技术的师傅,还会再送一笔钱,叫做“食青”。这是一笔白用免还之款,店主发“食青”钱,就是要留此人在店,不让其“跳槽”之意。

你是本文的第140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2-01-22
作 者: 黄素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