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虚岁“出花园”,潮汕成人礼体现潮汕民俗特色,已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将申报省非遗 最新 图1张

    说到“出花园”,相信大多数潮汕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种传统民俗文化流传至今究竟已有多少年,也许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在每一个潮汕人的童年记忆中,“出花园”的那一天绝对让人记忆深刻。日前“出花园”被确定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认定为这项民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保障,也让世世代代的潮汕人能够更详细地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传说 状元林大钦“独占鳌头”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成人礼,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家中十五岁(均计虚岁)的男女孩子所举行的,它对于每一个潮汕人的成长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习俗源于何时,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有一则传说指出,“出花园”的习俗与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有关。
    据资料介绍,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着红皮屐。有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出下联:“牝羊颔下须”老者便将公鸡送给了他。回到家后,林大钦的父亲将公鸡宰杀,烫熟后将鸡头作为奖励,取“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考中状元,名扬天下。人们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因此,有人推断说,“出花园”习俗应该形成于林大钦中状元之后,并一直流传至今,大约也有近500年的历史。
    礼仪 象征孩子长大成人
    “出花园”的字面意思就是说,未成年的男女孩子可以在花公花妈(孩子平安的保护神)的“花园”里过着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到了15虚岁就应该走出“花园”,承担成人的责任。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庄庆生告诉记者,“出花园”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象征意义,不仅潮汕地区各个地方的程式不同,而且男孩女孩的“出花园”流程也不一样。
    在汕头地区,“出花园”的基本程式包括问卜占卦、沐浴更衣、拜公婆神和花公花妈、吃“头彩食”等。沐浴的浴桶需要放入石榴花、百合花、状元竹等12样鲜花,每种都需要成对。孩子需要穿着新衣服、红皮木屐。祭拜的物品须有猪肝、青鱼、甜豆腐、整鸡等等。这一天,“出花园”的孩子还得躲在屋里,习俗上是“避讳”,但实际上是要他(她)从此不贪玩耍,做个循规蹈矩的人。
    “出花园”对于潮汕人来说尤为重要,必须办得隆重。有的家庭在给孩子“出花园”时还要宴请亲朋好友。即使是家庭环境不大富裕,但给孩子购置新衣服、新木屐也是必须做的。
    传承 古老习俗体现潮人精神
    庄庆生告诉记者,“出花园”的流程复杂,要准备的东西非常多,且不说年轻一辈对“出花园”习俗不熟悉,就连很多老人家也很难记得清整套完整的程式。因此,对“出花园”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
    庄庆生说,“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传统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民族人生礼仪的人文内涵和潮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的融合衍化,同时也体现潮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出花园”植根于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之中,其内涵对后代仍然起着激励作用,对构建家庭和谐也有积极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市非遗保护中心计划收集整理有关“出花园”的资料和实物,届时在该中心的展厅中搭建出一个“出花园”场景,配合图文资料全方位地向大家展示这项传统民俗的面貌。另外,在成功申请市级非遗项目之后,“出花园”将继续申报省级非遗项目,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你是本文的第515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10、25
作 者: 黄泽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