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林嘉泼心血的俊荣公厅

 “潮源内”一角

“潮源内”的法式阳台

孙中山馈赠林国英“博爱”墨宝

碑刻记录林嘉泼报效家国的事迹

俯瞰荣庆里 洪少佳 摄

澄海隆都镇鹊巷村荣庆里,隐藏着成片侨宅,虽然不是特别起眼,但这里却诞生了林复潮、林国英两位著名华侨,留下了孙中山先生的足迹。笔者日前前往荣庆里走访,探寻当年华侨在海外奋斗拼搏以及回家乡建设宅院的感人故事。

成片侨宅无声述说华侨家国情怀

荣庆里位于鹊巷村西南面,卢姓人最早肇基于此,故俗称卢厝。清初,来自鮀江都大井乡和隆眼都客鸟巷的两支林姓人先后迁居此地,分别开创了“荣庆里”“仁厚里”两个聚落。荣庆里的开基祖俊荣公还从原住地带来祖传的“眼药膏”和“伤脾散”,在店市一带行医卖药谋生。后代子孙凭借祖传医术和秘方在店市相继开了“长安”“长发”“长和”“长盛”“长来”等5家医馆、药店,并在荣庆里兴家立室,开枝散叶。

清末开始,荣庆里的人家陆续出国前往安南(今越南)谋生、创业,发达之后不忘根本,纷纷回家乡翻新老屋、兴建新楼、修建祠堂,掀起家园建设热潮。不久后,原本低矮陈旧的荣庆里新楼林立、鳞次栉比。“潮源内”、嘉植公宅第、嘉艺公大宅、长发堂宅第、长盛堂宅第、长和堂宅第、泳祖家塾、怡园书斋、俊荣公厅、训星公祠、垂得公祠等15座屋宇、祠堂,连成一片。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潮源内”。

“潮源内”坐东向西,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宅,由一落潮式“双背剑”平房和后包双层洋楼构成。后包洋楼是按潮式的七间八屐“下山虎”布局,融入法式骑楼风格建造,二楼拱形阳台和楼下大门,都是欧式水泥门,气势宏伟。楼外东北角处,一株近百年的鸡蛋花树,树身略显苍老,但绿叶满树,十分茂盛,生机勃勃,部分枝叶伸向大门楼,让人浮想联翩。

百年前私家发电照明机房旧迹尚存

“潮源内”的创始人是林嘉泼。走访中,笔者与其孙子林本就和曾孙林克辉等宅主深入交谈,了解到了这座侨宅背后的诸多新鲜事。

林嘉泼乳名复潮,字晴波。其父林训星有五个孩子,林嘉泼排行第五。清同光年间,他的二哥林嘉植先到安南经商,行情看涨,遂邀兄弟一同前往发展。

发迹后的林嘉泼开始反哺家乡,带头出资倡建训星公祠,又自掏腰包在祠堂右侧筑造一座“怡园”作为书斋,延请名师教授子侄读书。书斋里有楼台亭榭,假山流水,十分精致。当年,林嘉泼的侄子林国英就曾在这里读书。可惜的是,这座书斋已被后人拆除。

光绪年间,林嘉泼在荣庆里东畔建造大宅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共有厅房42间,乡人俗称“潮源内”。大宅的主座和后包分两个时期建设。主座是由江西人承建,至少耗资1万银元。新房落成后不久,林嘉泼从海外购置发电机,大宅内外安装电灯照明。门楼前的发电机房旧迹今还在,能清楚看到水泥机座,大门楼墙上还保存有当时布线入室的缶管和线码,室内多处还残存着当年的线槽。私家发电照明,“潮源内”开了隆都之先河。

另据上世纪20年代的饶平县长、隆都人陈梅湖纂修的《饶平县志补订》载:“清季,卢厝村侨商林复潮从安南带来小型电话机,架线于住宅与宗祠之间,遇事用机向家人通告,以省步履,此为饶平县电话之滥觞。”查《澄海邮电志》,澄海县城1912年才有电话,而“潮源内”之前已有了电话,隆都可以说是开了电信的先河。笔者就《饶平县志补订》这一记录专门请教了电信业界资深人士、澄海区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邹晓东,他表示,县志描述正确,所说的即是点到点直连的专线电话,不用总机转接,直接摇杆呼叫对方,即单线联系,单线通话。

引进新型建筑技术近百年洋楼依然坚固

在宅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潮源内”后包洋楼。据了解,该洋楼于1928年设计和基建。图纸和风格全部由林嘉泼在安南请人设计,连同水泥钢筋都从西贡购入,然后由侄儿林国英押运回老家,全程监造。按民国十七年同时期建筑的价值,这一座洋楼的造价超过1万银元。全楼使用当时西方先进的框架结构建造,即浇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再夯筑潮式贝灰墙体。大楼的屐柱全部是水泥构件。值得一提的是,大楼两边的喷水柱都是空心的,柱体中嵌入了一根生铁管,若遇雨天,天台上的雨水均从两边4根水管排放,既美观又实用。

笔者现场看到,整座大楼建筑严密坚固,至今93年未见一处水泥崩化,水泥构件接缝处未见渗漏或长青苔的痕迹。而隆都周边有不少比它的建设时间还晚的水泥建筑物早已崩化,甚至摇摇欲坠。如此大胆引进新型建筑技术,足见林嘉泼敢为人先的胆识。

另据介绍,林嘉泼除了为自己的儿孙营建居室外,还大力资助侄辈、族人兴建新居、完成学业等。

西贡开设90间行铺

林嘉泼经营火砻开当铺, 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

凭借聪明睿智,林嘉泼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在西贡起家,开办了林潮源火砻,经营大米出口生意。后来又开当铺,一路购置产业,在西贡帆船街前后开了90间行铺,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人称“复潮爷”。

林嘉泼到底多有钱,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俊荣公厅和大井起思堂尚存碑刻,以及一些文献记载,可见他对公益事业一掷千金,让人十分敬佩。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促使爱国青年出洋留学救国。当林国英写信向五叔父表达出国留学意愿时,身处异国他邦的林嘉泼大加赞同,并表示负责林国英东渡日本留学的一切费用。光绪二十一年(1895),林国英留学东京法政大学,后来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深明大义的林嘉泼并无豪言壮语,但却一如既往默默地资助孙中山和林国英的革命活动。

林嘉泼对国族大业慨然以赴,对家族公共事业也从不吝啬。民国十一年(1922)“八·二”风灾中,荣庆里俊荣公厅被台风吹毁。林嘉泼闻讯后,毅然“独力重修祖厅,且再捐银千元,以为永远祭费,族人同深感激”(碑记用语,下同)。大井乡林氏祖祠起思堂也“毁于八二风灾,庙宇秃坏。岁次甲子(1924),由裔孙嘉泼君出资一千五百元为重修费,再由各族人进主捐资一千二百余元以足其成……”碑刻虽无言,但镌刻着林嘉泼报本反始的善行,传递孝道文化的正能量。

林国英心系家国,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获孙中山馈赠“博爱”手书

从“潮源内”南后包门楼出来,对面就是嘉艺公大宅,也是林国英的旧居。这是一座五门六屐“下山虎”格局的大屋,房子是民国初年建筑的双层洋楼。林嘉艺是林国英父亲,清末秀才,因遇乱世无奈下安南谋生,创业西贡。

林国英(1878—1951年),字伟侯,晚清秀才。1907年受孙中山派遣,回潮汕策划丁未黄冈起义,担任后方指挥工作,并进驻潮州城筹划响应各地的革命活动。其被称为“坐言起行,革命实行家”。当年,丁未黄冈起义持续6天便宣告失败。幸存的革命志士各奔南洋避难,林国英则经香港回到西贡,投奔叔父林嘉泼。在港时,隆都乡贤陈慈云以诗相赠:“侯生系缆在江头,欲行未行索诗切,我今为生进一言,珍重前程应奋发。” 随后不久,孙中山先生到越南筹备“云边、镇南”各地起义的经费,他与叔父林嘉泼都全力支持,竭诚筹办军需用品。

民国初年,林国英先后出任广东省参议员、汕头交通部长、潮州善后委员会委员诸职。孙中山曾赠“博爱”手书一幅。之后林国英致力于地方教育和实业、社会福利及民众自治等事业。他先后办了汕头同济中学、源富银行、济合银庄,出任汕头时中中学校董、汕头贫民工艺院监察、汕头林氏宗亲自治会常务理事、汕头海外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凡地方公益事业,他尽数参加,且经常出资出力,以期于成。

1928年,林国英开设隆都店市林荣利银行,同时经营投递越南批信,与汕头永安批局等联批投递。1939年6月汕头被日军侵占,林国英携家人回乡避难(当时隆都尚未沦陷),曾一度在店市开办合作社,专售中国货,抵制日本货。1943年,潮汕地区大饥荒,他带领妻子纪少云再度赴越南,把自己在越南的谷仓拍卖,带款回乡赈灾。又专程赴广州配制特效药,免费施药救治患者,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殊深。

林嘉泼、林国英叔侄心系家国大事,也让荣庆里戴上荣誉的光环。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数次莅汕,曾到荣庆里寻访林国英,看望林氏族人,并在怡园书斋暂住。出生于前埔潮回头社的许巧清(1910—1993年)老人生前多次回忆孩提在韩江堤上放牛时,就亲眼看见孙中山先生船靠福洋码头走上堤岸。当时孙中山身穿白色衣服,头戴白统帽,围观的人们惊呼着“孙先生”“孙文先生”。笔者向荣庆里的老一辈求证此事,他们都说小时候听村里大人多次讲起这个故事。据林氏后人介绍,当年,为了方便孙先生起居,林氏族人还在怡园中用合金铝板搭制了一间浴室。

【研究者说】

侨宅是侨乡文化的独特载体

华侨华人兴建的特色楼房是旅外乡亲精神家园的皈依,更是华侨华人的根脉。每次走进荣庆里,总是思绪万千。眼前这些点缀在乡村中的“特色侨宅”,不仅刻录着一代代侨胞在海外艰辛创业和成就辉煌的历程,也蕴含丰富的建筑艺术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是潮汕侨乡文化的独特载体,是潮汕建筑中的一张名片。

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汕头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金文坚认为,民族觉醒意识的指引,加强了近代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激发了华侨社会中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浓浓的家国情怀。在我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时期,特别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都投入了极大的激情,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隆都是著名侨乡,海外侨胞中不乏典型人物,除鹊巷籍安南侨领林嘉泼、林国英外,还有前美村的泰国侨领陈守明、宅头村的泰国侨领陈绎如、西洋村泰国侨领陈景川等。我们通过走访侨宅,挖掘华侨爱国爱乡事迹,不但可以唤起后人对华侨前贤的颂扬追忆,更能激发旅外侨胞对故乡对祖国的浓浓游子意和深深爱国情。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