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色古香的谢氏宗祠
宗祠木石考究,雕梁画栋精美
外砂谢氏宗祠联谊会会长谢玉坤
斗拱、壁画、嵌瓷等古建艺术让人赞叹不已
在龙湖区外砂街道蓬中村,谢氏宗祠如同一位朴素、谦逊的老者,静静等候每一位来访者。这座始建于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老建筑,重修于清乾隆年间,1997年由正大集团谢国民及海内外族亲捐资重建。2012年,外砂谢氏宗祠被列入龙湖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相传明代中期,抗元英雄谢枋得的八世孙谢秉盛(字宏远)来到这里,开基立业,定居繁衍。数百年来,谢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学的学堂,也见证了村民代代相传的桑梓之情。如今,修缮一新的谢氏宗祠,依旧是谢氏后人祭拜祖先、举办宴会的重要场所,它凝聚村民之心,成为族人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饱经沧桑祖祠焕新生
盛夏午后,记者来到蓬中村宏远路的谢氏宗祠,明媚的阳光播撒在这个古建筑上,那种暖暖的金色让人很是回味。青瓦白墙、雕龙刻凤,屋脊上的山水、双龙抢宝等彩色嵌瓷活灵活现,与各式彩绘图案交相辉映,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见证着时光的流逝,也记录着这个家族的辉煌和传统。
这是一座“双佩剑”式潮汕民居建筑,座南向北,主体建筑为二进三开间砖石墙体,石木柱梁结构。一进为三门双叠硬山顶结构,二进为七架前后廊,天井左右有庑廊。站在门前抬头翘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楼屋檐下栩栩如生的泥塑壁画,色彩艳丽,映日生辉,正中央“谢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大门颜色以红色为主,内有一个天井采光,有天地气场相通、“天人合一”之意。
走进天井,前面屋顶是一排排整齐的青瓦,屋脊带均有潮汕特色的壁画,在瓦片的衬托下异常耀眼,细节之处无一不体现出潮汕古建的艺术。抬头仰望,檐下斗拱下额浮雕上雕有龙凤八仙、双龙戏珠等多种彩绘图案,栩栩如生。八仙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仙,龙凤则至尊至贵,有向往富贵之意。
穿过天井是祠堂的第二进,堂正中陈设龛位,供奉祖先,两侧伙巷共有4个厅房,都是以谢氏俊彦的名字命名,右侧有奕如厅、得槐厅,左侧是易初厅、春桂厅。
“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乾隆六年由荣纪公等廿六位先祖捐资重修。”聊起这座心爱的祖祠,外砂谢氏宗祠联谊会会长谢玉坤格外健谈,他告诉记者,祠堂前面还有麒麟照壁、旗杆旗盾和绿化场地等。1997年,由于历经沧桑,年久失修,宗祠残破不堪,在众族亲的倡导下,正大集团谢国民、谢子昂、谢绍清等海内外宗亲纷纷捐出巨资对宗祠进行了全面的重建。2007年、2017年,谢氏宗祠又进行两次修缮,焕发出全新光彩。
百年宗祠曾书声朗朗
谢氏宗祠亦是老一代村民曾经的学堂。民国时期,祠堂起到育人教化的作用,“祠堂当学堂”的风气日渐盛行。由于村中没有正规的教学场所,谢氏宗祠成为村民的学校,名曰“竞智学校”。谢玉坤在祠堂教书多年,他告诉记者,解放后,学校更名为“蓬中学校”,直到后来有了新修建的蓬中华侨学校,谢氏宗祠才不再用作学校,归还当地谢氏。
“新中国刚成立,政府没办法投入大量资金兴办农村教育”,谢玉坤说,把学校建在祠堂,也是表示对教育的重视。回忆起那段时光,谢玉坤感慨,当时这里简陋得不像个学校,大厅和两边的伙巷是教室,村中许多孩子都在这里上学,大家挤在昏暗的祠堂,听着老师授课。
“我至今还很难忘记在祠堂教书的日子。”望着宗祠的牌匾,谢玉坤怀念道,宗祠承载了一代人独特的记忆,他格外想念宗祠里的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尽管当时条件艰苦,村中孩童也大多没有中途放弃,坚持在此完成学业。
谢氏宗祠见证旧时光
蓬中村相传始建于元代,至明代初期抗元英雄谢枋得的八世孙谢秉盛(字宏远)到此创居(约1435—1460年之间),后代繁衍迅速,成为第一大姓,村名遂称谢厝,解放后因地处上蓬区的中心而取名“蓬中”。
作为著名侨乡,蓬中村旅居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素有海内一个蓬中,海外一个蓬中之说。当年,不少潮汕人下南洋,爱国华侨谢易初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21年,谢易初在泰国创办“正大庄”菜籽店,即为正大集团前身。谢易初热心支持家乡文化福利事业,先后出资参加捐建澄海县华侨医院、澄海华侨中学等。
改革开放后,正大集团成为第一个进入国内投资的外资企业,谢易初的儿子谢国民更是秉承谢易初的遗愿,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捐资建设外砂谢易初中学、谢氏宗祠等。记者从外砂街道了解到,街道正打造外砂华侨文化历史展馆,进一步系统展示外砂华侨历史文化。
在谢氏宗祠天井两侧,有两块硕大的芳名榜特别引人注目,分别记载着捐资修建宗祠的宗亲名字。“树品立德是祖先给我们的座右铭”,在谢玉坤看来,无论职位高低,财多财少,大家只有一个宗旨就是为祠堂为宗族办实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点是我做会长最大的感触。”谢玉坤说,谢氏宗祠既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堂宇,也是传承礼德、团结族人、发展公共事业的载体,承载着更多的是宗族观念,以及对后人潜移默化的教育。
谢氏后人的寻根之地
家有家的记忆,族有族的传承,宗祠是祭祖的场所,是游子回家寻根访祖和释放乡愁的场所。1997年农历九月十五,谢氏宗祠重光揭幕,举行隆重的落成庆典,很多海内外乡亲都组团前来参加。谢玉坤亲历了整个过程,他表示,这体现了乡亲的团结协作、同心同德。
从此,每年农历9月15,宗祠都会举行祭祖活动,烧香、虔诚祭拜,这些仪式无不饱含着对先人的思念,以示后人的追思、礼敬、不忘本,也祈求来年的平安美满、家宅和睦。潮汕人有看大戏的习惯,依据潮汕习俗,潮剧在农村的演出往往与祭祀活动相关。在每年祭祖仪式结束后,村里还会请来潮剧团,在宗祠前面演出潮剧,管弦悠扬、锣鼓喧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看得非常开心。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为生活背井离乡,而宗祠作为“根”的象征被人们所重视。记者走访谢氏宗祠时,正值酷暑,午后气温高达35摄氏度。但宗祠内部过堂风不断,十分清凉。“每年祭祖之后,族人都会在此大摆宴席”,看管宗祠的谢伯在蓬中村土生土长,见证了1997年祠堂重建和后来的两次修缮。谢伯告诉记者,平时宗祠成了村民的休闲娱乐之地,老一辈村民们闲时多会到宗祠喝喝茶,拉拉家常。
宗祠成为连接华侨乡亲的精神情感纽带,也留住了乡愁。每年祭祖日,四散各地的谢姓族人都会不辞舟车劳顿,纷纷回到故乡。宗祠内一时非常喧闹,人潮涌动,老老少少相聚一堂,祠堂前摆起200多张八仙桌,大家品尝潮汕美味,共话旧日时光。“一想起那个场景,心里便感概万千”,谢伯说,不少华侨在海外已经繁衍生息几代人,但乡土情怀和宗族血脉依然将家族与故土连接在一起。近年来,除了老一辈华人,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华人也回乡祭祖,大家深深感受到侨亲们对家乡的拳拳之情。
谢氏宗祠,集建筑、思想、文化、艺术于一身,承载着游子的乡愁,因宗族文化而延续。数百年过去了,宗祠如同一位长者,继续为进入蓬中村的每一个人,讲述族人和村落在新时代的故事。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