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 最新 图1张

    放风筝是潮汕群众性的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每当秋天风和日丽时节,人们自发到广场或田野竞放风筝比高下。
    碧空一时中出现鲤鱼、老鹰、蜈蚣等动物,有的并驾齐驱,有的相互追逐,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简直成了一幅美丽的动物戏图,蔚为壮观。
    不同时代风筝材质不同
    风筝,俗称纸鸢,潮人称为“风琴”或“风禽”,潮人翁子光《潮汕方言》:“纸鸢……或称作风琴,其声筝筝,故又曰风筝”、“放纸鸢,乡中人称放风禽”。风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做木鸢以窥宋城,这木鸢实际上就是原始的风筝。当时的风筝多用竹、木制成,是用在战争中传递消息的。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已用纸代替木、竹,称为“纸鸢”。宋《事物纪原》载:“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风筝真正命名,见于《询刍录》:“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鸣筝,故名风筝”。可见风筝之得名,乃因其上装有鸣器,发声如筝,悦耳动人的缘故。亦可见制作之工,是越来越巧了。唐代风筝作为一种娱乐玩具在皇宫贵族门庭十分盛行。直到北宋,风筝始传入民间。至清代,风筝才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把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都作了详细记载。
    放风筝是潮汕群众性的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潮汕什么时候开始有放风筝的习俗较难查考,但潮汕放风筝定有悠久的历史。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九月重阳,“是月竞放风筝。”清乾隆《揭阳县志》和清光绪《潮阳县志》都曰:重阳,“儿童多放纸鸢。”潮俗又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这些资料表明潮汕放风筝已有很长的历史,几百年前已经形成了民间一种固定在九月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
    潮汕放风筝宜重阳前后
    潮汕放风筝定在重阳节前后,这是因为九月秋高气爽,风筝易上飞,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而我国北方放风筝则定在春季清明前后,这是南北气候的差异使然。每当秋天风和日丽时节,潮汕人民自发到广场或田野竞放风筝比高下。碧空一时中出现鲤鱼、老鹰、蜈蚣等动物,有的并驾齐驱,有的相互追逐,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简直成了一幅美丽的动物戏图,蔚为壮观,博得观众阵阵笑声,令观众交口称赞,流连忘返。
    潮汕风筝种类很多,造型有神话、动物、人物、龙凤、鱼虾、器皿等,大小不一,小的只有一尺见方,大的有几米见长。
    潮人制作风筝小有名气
    潮人制作的风筝在岭南乃至全国是小有名气的,澄海风筝名家陈羽,其制作的风筝有《仙女散花》、《嫦娥奔月》、《双咬鹅》、《七星抱月》等,并且在风筝上安置重琴音响,放飞时在空中发出悦耳音乐。他的风筝作品曾获得省、市的奖励。被誉为“风筝王”的澄海龙田居委会农民陈旺松,2003年10月29日在区公证处公证员的全程鉴证下顺利放飞世界最长风筝——群英会“(风筝全长1089.43米,由18只精工制作的雄鹰软翅风筝串联而成),刷新法国人麦克1990年创下的风筝最长1034.5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抗日战争时期,因敌机常袭,人们为了防止目标被暴露,便停止了放风筝的传统活动。解放后,放风筝活动又重新恢复,至“文革”期间被禁止。改革开放后,群众性自发放风筝活动又重新兴起,甚为活跃。有不少商人还把风筝作为日常广告的一种工具,让自己在商业竞争中赢得信誉。    

你是本文的第82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9、20
作 者: 陈卓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