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祖祠(俗称婆祠)位于榕城东门直街郭氏宗祠(建于明朝末年,坐南朝北,三进二天井)东侧,坐北朝南,是一座潮汕传统二进一天井“双背剑”院落建筑,乃东门郭氏第十四世祖郭春华(练裕)及其兄弟三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为其祖母顺贤林氏(东门郭氏第十二世祖、福建同安知县郭创垂庶妾,郭氏族谱称其为“林氏祖婆”)建造的专祠,是揭阳榕城现今保存较好的一座清代女祠(婆祠)建筑。作为婆祠,郭氏祖祠在名称上与普通祠堂没有差别,没有以“×氏庶祖祠”或“××(女祠主的号)祖祠”等女祠常见方式命名,但在建筑形制上仍然保留女祠常见的特点:朝向与宗祠相反、规模比宗祠小。婆祠的前阳埕两侧构筑围墙与前照壁连接,使婆祠增加了一个“前天井”。为了避免形制规模上与宗祠接近而产生礼制上的冲突,其“前天井”两侧围墙中各开一侧门(俗称“龙虎门”)作为进出祠堂的东西通道,这样“低调”处理避免了僭越之嫌。婆祠正门门匾阳刻“郭氏祖祠”四个行书大字,门匾背面阴刻郭春华楷书《祠记》。其《祠记》全文如下:是祠也,先祖妣林太夫人之专祠也。太夫人为先祖、貤赠通奉大夫创垂公簉室,举丈夫子三人,次即先府君、诰赠通奉大夫学埏公府君。思其所自出,屡议肇禋崇祀,式奉尊灵,嗣以中年捐馆,厥志未成。长男于谨、次男春华、三男于钿仰体先府君之意即以报先祖暨先祖妣之德于无穷,用是鸠工庀材,咸式于制,以庚辰之岁落成,颜其堂曰“重光”。此岂徒拓规模、壮瞻眎已哉?亦谓流光垂祚,永世不刊者,胥于是乎赖。肯堂肯构,厪水源木本之思;美轮美奂,辑松茂竹苞之庆。藉以述既往贻将来。庶几前芬克绍,遗泽相承;秋霜春露,瞻灵爽于四时;瓞唪瓜绵,衍渊源于百代云尔。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孟春月吉旦次孙春华敬书这则祠记介绍了郭氏祖祠建造的缘起,表达了郭春华父子昆仲深笃的报本崇德的孝道思想。其特色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蔚为可观:如“貤赠”(指清代职官以己所应得封诰,呈请改授远祖及伯叔或外祖父母等,谓之貤封;妇人则称貤赠)、“簉室”(即副室、侧室、庶妾)、“捐馆”(本为捐弃所居之屋,在此用作人去世的婉称)、“瞻眎”(“眎”同“视”,异体字)、“肯堂肯构”(语出《尚书》,喻子承父业)、“秋霜春露”(“秋霜”喻祖先的训示:“春露”喻祖先的福泽)、“瓞唪瓜绵”(即“瓞菶瓜绵”,“唪”通“菶”,义为繁多。该词语喻后代繁衍不已,千子万孙)等。这是一篇古代揭阳祠堂宗法文化不可多得的美文,也是一份研究榕城郭氏乃至揭阳祠堂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
  婆祠的建造者之一郭春华,揭阳榕城人,郭之奇(潮州后七贤之一)长兄郭用章“金马玉堂”系裔孙,清光绪七年(1881)恩贡生,后任揭阳县教谕(清代县学教官,掌文庙祭祀,训诲所属生员),光绪十四年(1888)任《揭阳县续志》董理校刊。郭春华擅书法,多以隶书见世。光绪十二年(1886)春,于紫峰山桂竹园留下“曲水流觞”隶书石刻。同年在黄岐山崇光岩留下“山高水长”隶书石刻,下款“光绪丙戌菊月郭春华书”。今揭阳双峰寺“虎”字碑上端有郭春华1886年隶书题跋:“光绪丙戌,购得张忠武公墨迹,龙威虎震,如见英风,诸同人善之,劝余勒石以垂不朽并志慕云尔。郭春华谨记。”郭氏祖祠《祠记》是郭春华存世书法中少见的楷书石刻。
  榕城东门郭氏乃明清时期揭阳望族,继明代末期建造郭氏宗祠之后,清代后期又兴起了建造祠堂的热潮:先有后溪墘郭氏家庙(迪光堂,位于郭氏宗祠南侧,坐北朝南,同治年间郭春华祖父郭创垂所建),后有甲东里郭氏家庙(道源堂,光绪三年郭氏第十四世祖、郭之奇“太史第”系裔孙郭升裕所建。光绪元年即1875年郭升裕捐资重修榕城北门关帝庙)和东门郭氏祖祠(重光堂)几乎同时建造,实乃榕城东门郭氏一族之盛事。近三十年间同一家族在同一地区如此大兴土木营建祠堂宅第的现象,这在古代揭阳历史上并不多见,也足见郭氏家族其时的辉煌。

你是本文的第555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3-08-19
作 者: 谢若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