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阳东山这片热土,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地级市以来,已经“热”得滚烫了。可是,600多年前这儿大片土地还是不毛之地。明永乐年间,有一位被人称为“榕江公”者,从棉邑(今汕头市潮阳区)入揭开基,在榕江北河之滨黄畔围创村(今揭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今天,“榕江公”的裔孙居住在北河之滨、黄岐山下206国道两侧的东山区新河村、沟口村,以及人家头村小部分黄姓村民,海内外乡亲约1.8万人。 一句句独有的称谓,饱含着对先贤的怀念之情 走马新河、沟口,村中老人在谈到入揭开基的祖先时,一句一个“榕江公”。后来,又听到类似的名字,如“江夏公”、“朝奉公”、“进士公”等,才使笔者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两村村民对先贤的习惯性称呼!不光口头称呼,连黄氏宗祠内的《碑记》也如是,现录一段碑文如下:“始祖朝奉公居棉邑,榕江公为七世祖,拆迁揭邑黄畔围,因海寇倡乱,群党叠操,继由八世祖心田今,却没能见到他遗留的一诗一字,甚至没有婚娶。 然而,这位“进士公”身后却留下一个有趣的《灵狮》传说:进士厅大门口有一对石狮,由于感受了进士的灵气,变成了“灵狮”,夜间会到“大溪”(即榕江)饮水。清顺治戊子年九月,农民起义军“九军”攻打揭阳城时,滥杀官绅富户。一天晚上,两只“灵狮”到江边饮水,遇到“九军”,立即返回向主人报信,不料被义军发觉砍杀,进士公也蒙难了。迄今,沟口村中仍保留着一只断了头、一只断了腿的石狮子,传说就是当年被“九军”砍断的。 一座座古建筑,一棵棵古树,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来到新河村东头,一下子被如盖的榕阴吸引住了。3棵明代古榕,在空中撑起一顶巨大“绿伞”,其中一棵大得7人都合抱不拢。榕树北侧是建于明代的“石湖古庙”,庙后连着“河锦庵”,正面墙上有两幅大型浮塑,庙和庵有10多副字体娟秀的石刻或木雕楹联:“石湖映明月,庙宇藏经纶”、“石系山灵千载首,湖因水圣万年清”……这些楹联的撰文、书法、均出自当代村里的退休教师黄绍师之手。这是近年古庙重修时重置的。在榕阴下品联、赏画,别有一番情趣。两村较有名的古建筑,有位于新河村中的黄氏宗祠及沟口村的三壁联“中宪第”等。“仙河”古寨的明代民居尤为让人感兴趣。登高一望,黄褐色的屋顶连成—片,布局严整,蔚为壮观。 沟口村有棵“连体榕”:两棵榕树均向东倾斜,两树躯干贴在一起,枝繁叶茂;形成一个奇特的榕阴风景。 相传,这两棵榕树植于明弘治初年,已有500多岁了,400多年前,两棵榕树都是直立向上生长的。至于为何会倾斜并连成一体,这要从79年前一次飓风灾害说起。沟口村现年88岁的老人黄曾鸡回忆起民国十一年(1922)8月2日特大台风,仍记忆犹新。当年他才八九岁,“六月初十”,大风整整刮了一个下午直至下半夜,接着倾盆暴雨,大水浸到半人多高,很多房屋、树木都被刮倒了。沟口村东那两棵榕树,就是那时被刮倒了又生长在一起的。《揭阳县志》(1993年版)也记载了这次特大台风:“1922年8月2日(农历六月初十)下午3时,台风初起,傍晚益厉,并夹带暴雨,持续8小时,全县共死亡1247人,伤4043人,房屋倒塌1.69万间,损坏4.1万间……”“连体榕”是这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见证。而今,沟口村的老人还时常在古榕树下向后人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让人们牢牢记取这沉痛的教训。 一对夫妇乡贤,一个书香之家 新河、沟口两村,历代人才辈出。近现代也涌现过不少社会贤达,有沟口村毕业于韩山师范学校的庄重(原名黄梦熊)及其妻子陈名卿。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