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
    沟南村地处韩江、榕江的出海口,桑浦山脉横亘其北,依山傍海,是个鱼米之乡。古时河流改道,在今村前形成了一个面积2公顷多的天然泻湖,湖中出产的乌鱼(学名鲻鱼,原系咸水鱼类),以骨刺少、肉质鲜美闻名。
    相传,沟南村创建于明初,创始人为入潮始祖许烈的裔孙许兆基。许氏的得姓大始祖本姓姜,名文叔,是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分封的诸侯国“许”的开国君主。许国在今河南许昌东。公元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开基高阳,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杞县西南(据《辞海》)。沟南村的许氏莲祖家庙至今保留着传统对联:  “泰岳出兄弟同科,高阳有叔侄同榜。”其中“高阳”就是指许氏的发源地。姜文叔的后代以国为姓,改姓许。至汉朝,许姓后人分南北两支,北支留原籍,南支入福建。唐末宋初以后,许姓成为漳闽名宦望族,许天正为入闽始祖。后来,其裔孙许烈迁潮州为开潮一世祖,其10世孙许兆基与其四子许弘烈迁到澄海县紫菔陇(今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沟南居委),目前常住人口1800多人。
    年近8旬的许氏21世孙许松弟老人与笔者谈到家族渊源时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说:“沟南村的先祖居福建省莆田县石狮巷歪嘴门楼。”接着又叙述了沟南许氏后裔陆续外迁的情况。
    清乾隆年间,许氏15世孙永名迁番禺(今广州),立籍高第街许地;同治年间,在汕头市开埠初期,18孙许世祜在“小公园”一带经商,铺号遍布“四永一升平”;许氏后裔有的分别迁居汕头市鮀浦镇大井蓬洲和澄海城内(今汕头市澄海区店市后沟)、潮阳县达濠(今汕头市濠江区)、潮安县庵埠马陇许厝巷、惠来县神前桃美等地;还有的到海外谋生,今沟南始祖许兆基的后裔约2万多人。
    胜迹流芳
    沟南村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家庙祠堂、登第旗杆石座等,体现着中华民族“耕读传家”和海滨邹鲁的传统文化。
    许氏宗祠前,左右两边建有别具一格的墙,墙体上裸露出一副副旗杆石。此为沟南村在清代科第考试得中举人或进士者,依照朝廷颁发的形制,在家乡打制并镌刻科考年号、榜次、第次、姓名等旗杆石座,树立在宗祠两侧,升旗谒祖。80多年前,潮汕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台风灾害,部分旗杆石座被台风损毁。后人重树时,把12副旗杆石座都砌在墙壁里,只露出旗杆石的侧面,便于让人观赏。在许氏宗祠举办的《历史文化展览》中,系统地介绍先贤的“功名”业绩,图文并茂,使人耳目一新。在与许氏宗祠相隔不远的“世祜许公祠”和位于沟南村后乡紫菔街七巷的“许氏莲祖家庙”,其门前也分别树有旗杆石座。据村里统
计,清代全村共有24人(次)获得升旗谒祖的荣誉。
    全村保护完好的府第或民居有:大夫第、儒林第、慎余居、三希处等。大夫第位于尚书里世祜许公祠之后,大门座东向西,门内是一个足有篮球场大的灰埕,灰埕东侧有一厅二房,厅门是落地式,木雕门扇,装饰华丽,是作为书斋或私塾使用的建筑。书斋及照壁前筑有花坛,种植花木。光看这些附属建筑,便可预知大夫第的正座之豪华了。正座是“四点金”式的传统建筑。在村里是首屈一指的民宅。大夫第建于清光绪九年,至今已120多年,它是许姓18世孙许世祜的府第。清同治年间,汕头开埠初期,许世祜获悉汕头辟为通商口岸,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便把他在潮安县庵埠的所有商号陆续迁至汕头,设“桂利行”,经营纸业、漆类、土特产等,事业兴隆,以汕头市“小公园”为中心,铺号布于“四永一升平”及新兴街道,共有商场17间之多,影响遍及汕头、潮安、澄海一带,当时有“金沟头(沟南村旧名)银霞露”之口头语流传。许世祜大胆开拓海外贸易,其商务远达香港、越南、泰国等地,并在海外设桂利分行号,如越南有“桂利芳”、“桂发”,香港有“桂茂”等,由子孙经营。迄今,其子孙后代侨居海外各地。许世祜有6个儿子,从商从政者皆有,其中佼佼者有三子许乃诏,被其父指定掌管汕头桂利行商务,时称汕头商号之翘楚,被推为商会会长,是汕头商界三巨头之—,财力仅次于兴建潮汕铁路的“张百万”。    
    值得一提的是,许世祜的后代也有读书人。四子许乃泳自幼好学,聪明勤奋,光绪年间赴省会乡试,获乙酉科第7名举人,敕授文林郎,拣选知县,就任广东澄海县。许乃泳在职期间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为民办了不少实事,深得民众爱戴。他在故乡建有“登科第”,建筑不算豪华,是潮汕传统民居“单边厝”。但是,他专辟一座宅院作为读书处所,命名为“三希处”。
    沟南村尚书里有一农户,祖辈7代相传、珍藏清嘉庆皇帝的一份圣旨,已有208年了。据圣旨的收藏者许奕林介绍,其上祖许梦榜(15世)于清乾隆年间任广东惠州府河源县训导,在职尽忠职守,政绩突出,地方官员上表奏请朝廷给予褒扬。嘉庆元年(1796),仁宗皇帝颁旨云:
    ……许焕乃广东惠州府河源县训导许梦榜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於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赠尔为修职佐郎……许梦榜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申相夫而教子,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施赠尔为八品孺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
    圣旨用米黄色丝绸制作,长约1.8米,宽0.3米,经历整整2个世纪时光的打磨,早已褪色。但见全篇无一缺损,甚至连一点蟑螂屎迹都没有,可见许氏数代人之精心,视圣旨为传家宝秘藏着,从不轻易向外人展示。直到2002年8月25日《汕头特区晚报》披露了此事以后,近年来才有极少数人得以一见。笔者是在许氏宗祠理事会两位老人的引领下才有幸目睹的。许奕林夫妇在客厅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把圣旨从一个特制的竹筒里取出,再在垫着白纸的长条板凳上展开。只见整篇用汉、满两种文字用毛笔写。该圣旨为潮汕的文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圣旨全文共有汉字210多个,还有相对的满文,并铭方灭;玺印2枚。
    位于糖房巷的武书斋也是一处引人注目的古迹。进了一处民居大门,再跨过一座“月亮门”,眼前呈现一个宽约20平方米的旷埕,北侧有一厅二房,是清末武生既读书又练武的地方。南侧是一面有灰塑麒麟的照壁,虽然斑斑驳驳,但还能看到昔日的气势。照壁前有一个花池,栽种着花木。相传,清代村里出现过一位“大力士”群众称他为“秀才公”。

你是本文的第1790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