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是地缘关系。桥上村是灰寨镇东联村的一个自然村。还有高龙、陈屋寮2个自然村,距桥上村均有500米以上;桥上村与南面的后洋村和西面的三坝村均相距1公里左右。周边这些村庄,全是讲客家方言的。使桥上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又便与客家人交流的环境。同时,孩子们在客区学校读书,自小就学会了客家活。村民平时在与客家人的社会交往中,也能学到客家方言。因此村里男女老少都通客家方言,见到客家人讲客话,遇到潮人阱潮州活。
    有一次,访问桥上村的当天中午,我们在村里的朋友李标家中作客,因我们当中一人讲潮州话不太过关,饭桌上讲话就妙趣横生了。大家边吃边聊,若有人开口讲客活,大家都跟着讲客活,若有人引入潮语,大家又转而用潮州话交谈。李标及其妻子、儿子、儿媳及孙儿女都非常好客,纷纷热情地劝客人多吃点菜,有的用客家话说“夹来榜”,也有的用潮州话说“割来配”(“榜”和“配”都是下饭的意思)。
    桥上村村民既讲潮州话,又通晓客家方言,在社会交际上带来极大的方便。李标梅说,现在村中青年在本县及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经商的约有200多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会讲客话、广州话、普通话,有的还会讲英活,加上自己的母语,在商场上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成功者甚众。
    风俗习惯“稳”中有变    .
    生活在客区的桥上村村民,不但继承了祖祖辈辈都使用的闽南方言,而且也保持了潮汕人的生活习惯,如“做丁桌”等。
    村党支部书记李映贵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桥上村“出花园”的风俗。无论男孩女孩长到15岁,父母都要在农历七月初五为他(她)举行成人礼——出花园。一早起来,父母就带着孩子用宰好的鸡、鸭、猪肉(俗称“三牲”)和切成长方形的“砻齿棵”去拜“公婆母”,祈求保佑健康成长。其后,外公、外婆买来衣服、鞋子、大肚兜等礼物前来贺喜。大肚兜是装钱财的工具,寓意“自立自强”。邻里亲戚也会送来鸡蛋或衣物作为贺礼,气氛很是热烈。这种风俗在客区里是绝对见不到的。
    然而,身居客区的桥上村人也要“入乡随俗”,客家人许多生活习惯,他们也学了过来。如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与客家人一样用加糖发醇的米浆蒸制“碗仔板”,上山祭拜先人。此外,举办婚礼、丧事(俗称“红白喜事”),也与客俗大同小异,如办丧事,都是下午出殡,与客区无异。
    富有魅力的地方文化
    闻知笔者来访,桥上村不少村民都主动给我们当向导,参观古树、古建筑,并叙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化作榕树的潮汕“粱祝”。桥上村东面,有两棵奇特的古榕:一棵纤巧多姿,妩媚动人且年年吐蕊,并孕育果实;另一棵高大挺拔,气势不凡。树干在2米高处分成两边,形成可同时通过两人的“榕根门”。虽然枝繁叶茂,却年年不见其开花结果。老人们说,这是雄树,另一棵是雌树。雌雄两树相距七八米远,互相倾斜、根脉相联,是一对恋人的化身。

你是本文的第304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