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面临南海,背靠大山,历史上曾有海盗、倭寇相继剽掠村市,加上宗族相争,官兵侵扰,一般村寨都以寨墙围护,民居也比较规整,外墙极少开窗,形成外封闭的立面造型特征。潮汕人习性有爱炫耀的一面,反映在建筑外观上,表现为不单单满足于外封闭的立面造型,而且非常注重门面,重点突出门楼的处理。
    门是居处与外界之间的出人口,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有房屋建筑就有门,门户可以沟通内外,同时也具有保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它可以有效地抵御外界的入侵,使内部得以隐蔽。的确,门户的设置可以控制出入,作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接点,或是空间序列之间各个层次的连接点,门的这些作用在潮汕和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一样,表现得相当精彩。
    作为出入口的门户,在潮汕也叫做“门面”,这说明人们对于门的经营十分关注和用心,门的形态既反映潮汕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表现出潮汕人的理念和追求。在潮汕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门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门的形制和装饰都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等级,折射着礼仪制度,在社会-仁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所谓的“门第”观念。而“旌表门闾”的做法,不但可光耀门庭,而且还起着倡导世风的作用,这些在潮汕传统建筑营造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潮汕乡土建筑的大门的处理是非常独特的,按位置分,一般分为围墙大门(院落大门)和厝座大门。围墙大门形式较多,按门的形式来区别,可分为线形式、门楼式、牌坊式三类。
    线形式大门有直线形和折线形两种。直线形围墙大门一般都带有假檐,其线形有平直的,也有凸出的。折线形即围墙大门上都为折线或曲线,它有四种形式,与山墙墙头—一样,是金、木、水、土四种形式,一般没有火式。㈠楼式,即在围墙上部升高并加屋顶和脊饰,在处理时往往与围墙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门楼式。常见的形式有单檐门楼式,即在围墙大门上加屋顶,重檐门楼式即屋顶为重檐。牌坊式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三间形式,一主两次,正中为大门,两侧做成实墙;另一种正中为三门牌坊,两侧为围墙。
    在潮汕各地,建筑厝座人们喜用凹斗门楼,在明代以前是采用木作门楼,如许驸马府、黄尚书府、林氏家庙等,清代以后大部分采用石材,也有采用石与打夯灰沙相结合,其中石材最具特色。它在我国以木结构为体系的建筑中别具一格,它的门框、梁架、立柱,凹斗、四周墙壁,均模仿木结构的形式,全部构件仿木结构用榫卯连接和加固,构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石门楼。现存建于明代的丁宦大宗祠、蔡氏宗祠,建于清代的聚祖公祠、从熙公祠、己略黄公祠,建于民国年间的梅祖公祠、亲仁里、关玉祖祠等一大批建筑都是采用石材作门楼。这种石材营造的门楼,在我国各地域的建筑中是独特的。与潮汕毗邻、文化相近,同时又盛产石材的福建闽南地区建筑也多用砖、石相间来营造门楼。潮汕建筑的凹门楼,一方面以适应当地防雨、防晒、防台风和防盗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的结构变化,可以产生虚实、明暗对比,加强中轴,也为雕饰和灰塑彩绘等传统民间艺术提供空间。祠堂、豪宅门楼—般有一间、三间两种,一间一般设置大门一个,三间的有的设大门一个,也有的设三个门。三间的设置有喷水柱,柱子高昂挺拔,上多用斗拱叠斗梁架之类,常有石雕装饰。民间工匠技艺超群,构思巧妙,在承重的横梁一般采用浮雕,不承重或少承重的构件多采用通雕和镂空雕,使之既美观且富于变化,又满足结构使用安全的需要。四周墙壁常刻有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石刻;或雕刻有吉祥图案、戏剧故事、历史人物、花鸟鱼虫等内容的石雕装饰。民居门楼一般多用一间,有的同样用石作,有的也用石门框,贝灰沙夯土墙、砖墙,也同样常有石刻匾额、楹联、灰塑壁画、彩绘装饰,蔚为壮观,规模大的祠堂门前常有石鼓、石狮相衬,用以祈福避邪。

你是本文的第50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居》
作 者: 蔡海松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