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了文昌阁,我径直到有”林则徐旧居、林则徐病逝旧址”标志的房屋,该房位于后厅东侧,厅前是—口面积很大的天井,西侧有一棵粗壮的杨桃古树。据《普宁县志》载,1850年10月,林则徐受任饮差大臣从福奔赴广西,途经普宁洪阳,在此住宿。当时,林则徐已重病在身。他是因受到诬害和长期的不公正的对待而严重损害了健康的。其时,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朝廷才又想起了林则徐,要他“驰赴广西”任职,“于9月28日在侯官(今福州)奉上谕,至是力疾上道……卧舆兼程,日行百里”(《潮州府志》),10月19日来到普宁时,已是沉疴在身,住进文昌阁休息治病。知县举荐普宁名老中医黄华珍为林则徐精心诊病,但无回天之力。10月22日,这位在鸦片战争中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在文昌阁东厢房走完了65年的人生旅程。 转眼140多年过去了,东村村民仍妥善地保护着这座曾留下林则徐足迹和身影的古建筑,并把它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洪阳学宫。位于西村的洪阳联合中学校址,是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原为“普宁学宫”,是明、清两朝儒学、童试及生员肄业的场所。今天还可见其建筑格局:中轴线上有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左侧有明伦堂、儒学堂,呈现明清之宫殿建筑特色。 洪阳学宫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方志、族谱均有较详细的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迁至厚屿(今洪阳)时,方弘朔、方珠、方明作、方明健等族贤积极行动,“割己地”无私捐建学宫。乾隆七年《普宁县志》载:“普宁县学肇自明世宗时割方氏卜址,规制略具。”至康熙末年,学宫渐废,方氏先贤方瀚、方开达以及邑贤陈有章、赵君壁等共同筹备资材,把学宫全修、扩建,始成今天所见规模。 钧天乐社——汉调古乐传承90载。乐社设在一间旧祠堂里,正厅挂着帷幕,上面绣着“钧天乐社”4个大字。帷幕下,摆放着古筝、扬琴等全套民族乐器。钧天乐社社长方少澄说:“普宁市洪阳钧天乐社2002年10月庆祝建社90周年华诞时,编辑了一本纪念文集。”说着,随手给我递过一本印刷精美的《钧天乐社史册》。 从钧天乐社的纪念文集中了解到,“汉调”也叫“楚调”,流行于中原数省及四川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已盛行。清乾隆年间,汉调首先传入普城(今洪阳),后传入潮州、汕头及兴梅地区。1912年,由方伟卿创办了普宁钧天乐社。 解放以来,古老的汉调音乐得以保存和发扬。钧天乐社现有社员65人,成员来自南村、东村、西村等10个村庄。社员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只有14岁。 与汉调音乐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是潮剧。据史载,早在清同治年间,洪阳就有潮剧班。至民国时期,有老正兴、老三正、老宝顺兴等多家潮剧班。解放初期,几乎村村有剧社。 方氏宗祠——集潮汕传统文化于一身。祠堂,是一方姓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中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在潮汕地区随处可见。建祠者或修祠者往往延请名家题写祠名、堂名,书写楹联祖训,或请名家雕塑人物、花鸟等装饰祠堂建筑,形成了璀璨的祠堂文化。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洪阳方氏宗祠奉先堂集潮汕传统文化于一身,不单艺术门类多、艺术水准也高。从其装饰艺术形成来看,有石雕、木雕、瓷雕、泥灰雕、壁画等。再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如石雕分为透雕、浮雕、线雕、影雕等。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