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听过“打一冷颤建一座祠堂”的趣闻吗?您见过庵寺山门墙上雕“神马”吗?您尝过“蟹地”老屋“文武井”出的“蟹黄”水吗?从潮汕路浮洋路段向韩江走约4公里,有个叫高义村的古村落,在这里,几百年历史的老屋随处可见,有趣的民间传说更是俯拾皆是,前阵子,我们慕名前往参观,感受这个古老村落的独特魅力。 “打一冷颤建一座祠堂” 在高义,有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贤可公祠非常有名,这座堪称豪宅的建筑先后曾遭洪水、火灾侵袭以及“破四旧”洗礼,除了门楼及最后面的承恩楼,其他部分已经残破不堪,但与这座老屋相关的一段轶事,却一直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话说当年,高义村的磨针业非常发达,有“金高义”的美誉,产品行销海内外,许多人因此发了家,除了在本地买田置产,还进入其他一些行业。在上海,来自浮洋高义的商人就曾垄断了当地的蜡市场。有一年冬天,三几个上海商人特地跑到高义,要跟家族里主事的老太太谈生意。 商人们磨了大半天,老太太始终不松口。大家又把价钱往上提了一些,就在这时,老太太突然起身,一声不吭转到厅堂后面小解。商人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又把价格加了一些。隔着中间低矮的屏风,可看见老太太摇了摇头。这时另一个商人咬了咬牙,又把价格往上加,说,就这么多了,再加就这生意就没法儿做了! 老太太一听,偷着乐了:刚才本来已经准备成交了,恰好内急,没来得及答应,接着小解之后刚好一阵寒风吹来,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没想到因这一颤,又把价格提了一截,两次加价赚的钱,够建一座祠堂的本了。 后来,老太太就用多赚的这些钱,修建了建筑精美的贤可公祠。 “蟹地”祖厝与“文武井” 据当地人介绍,该村有新厝、旧厝两座祖屋,始建于明代。现今的村民,便是建造祖屋祖先的后裔。虽然两座老屋内部已经比较残破,但从其门面、占地面积规模、建筑样式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气势。 营造房屋,潮汕人历来讲究风水。高义这两座古屋,便是建在所谓的“蟹地”上。当地人讲,按营造规制,老屋是按照八骏齐奔(俗称“蟹局”)的格局修建的,也就是中间为“三进三后包”,两边各建四行厢房,供子孙、族人们居住。从侧面看,房与房之间各留有一条小通道。古屋的前方有个大水池,两座古屋的外围墙就延伸到水池边,从上俯瞰,这些厢房、外围墙像极螃蟹的脚和大螯,尖尖上翘的古屋檐角有如蟹壳边上的刺,如在门楼的屋檐下点上两个红灯笼作眼,一只生龙活虎的螃蟹就活灵活现了。 更为神奇的是,在相距不到50米的贤可公祠,打出来的井水是清冽的,但位于这两座古屋一横巷的两口水井,打出来的水却都是蟹黄色的。这两口古井旱不竭、涝不溢,味道甘醇,称誉为“文武井”,意即后人中将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才。几百年来,“文武井”养育了高义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庵门墙上雕“神马” 高义村有座云路庵,座北向南,庵门两侧墙上用贝灰浮雕制作了赤兔、青龙两匹“神马”。在古代,马多用于征战,庵是宗教静修之地,庵门墙上画马,实在是不多见。据村里人讲,别小看这两匹马,它们不但大有来头,而且与一个潮汕名人、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还有关联。 有一天,翁万达的父亲挑起竹箩,备着大米等礼品到关公庙祭拜,担子一停,庙内几只寻食的小鸡跃上箩面吃米,竹箩盖顿时翻倒,恰好盖住其中一只小鸡,此时,适逢本地一妇人也进庙祭拜,见此情景,便怒责翁老先生偷鸡。无论翁老先生怎么解释,那妇人却不依不饶。翁老先生百口莫辩,无奈之下,他跪在关爷前发誓:“我若偷鸡,必遭摔折脚骨不能返家的报应”。妇人见此也不再言语。翁老先生挑起担子回家,出了庙门约十多米,神情恍惚,不意被一条绳子绊倒在地,脚骨竟摔折了。翁老先生又羞又恼,把受屈一事告诉儿子翁万达,嘱咐他:“有朝一日,我儿若得志,定要为父亲出口气”。后来,翁万达果真做了大官。关爷为世人所敬仰,但其对先父之事不公不正,让翁万达耿耿于怀,于是命人把潮州境内的关爷庙通通拆毁。 那时,高义村的云路庵香火正旺,人们偷偷把原来位于韩江护堤边七都祠的关爷庙里的关爷寄放到了云路庵,两匹神马也随同而来。后来神马常于夜间到附近田园偷吃农作物。新安村民黄老四所种的几亩小麦正在长苗,也于晚间被神马吃掉。黄老四观察麦园,既无蹄迹也无粪便,觉得奇怪,决心弄个水落石出。于是,兄弟轮流守夜。 一天午夜时分,黄老四听到一阵风声,眺眼望去,暮色中,两匹神马从高义云路庵奔来,两眼发光如炬。黄老四心中十分惊异,不敢追赶,等到天亮,才把夜间所遇奇事一五一十告知大家。大家向云路庵的主管投诉此事。为了不让神马继续吃掉庄稼,主管请来了善于绘画的高人,用贝灰雕的形式,把神马“请”到云路庵门墙两侧,并用铁钉钉住,从此,神马再也不会乱走。 高义村的老屋多又多,高义村的民间传说听也听不完。据高义村支书林烨介绍,该村去年九月已通过广东省文联、省民协的认定,获得“广东省古村落”称号。下来,还将争取各级各方支持,对村内老屋进行修缮,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保护、弘扬潮汕文化。同时,高义也是已故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林若同志的家乡,该村将把林若出生的老屋开辟为红色教育基地,让广大青少年在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