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原是指小屋,而在潮汕地区则多指茅草搭建的房屋或作坊,也泛指简陋的小屋。搭建的猪舍、鸡棚也称猪寮、鸡寮。揭阳的乡村,有一些名字末尾带有寮字的。为什么呢?可能是潮汕人昔年从外地迁来,为逃荒、为避乱、为遭难,不少贫穷人家跋涉于此,先搭个茅棚或建间简陋小屋,暂避风雨过日,因此,村名带寮的便产生了。

    鸡翁寮是如何得名的呢?是否搭建的小屋像鸡寮一样而得名呢?其实不然,迁来鸡翁寮建村的并非小户人家,而是殷富之家,一开始便建有祖祠瓦屋,连排成围。据《揭阳市地名志》所说,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地形,像个高大的鸡寮,故名鸡翁寮。过去人家养鸡多在门口旁边或埕头空地上,用竹木搭个窝棚,上盖稻草,让鸡夜间可以栖息免遭风雨,称为鸡寮。而养有公鸡的,因要啼鸣,则窝棚顶要高,鸡啼时才能声音响亮。这鸡翁寮建村的地方,可能似个较高的窝棚,故才称为鸡翁寮。择地建村时,他们把村地看成只金凤。古人相信风水,讲究灵气,鸡翁也好,金凤也好,反正有形便有灵气,便会兴旺发达。因此,他们自己称为“金凤围”。

    鸡翁寮村地处揭阳市区东山东阳街道办事处附近,背靠虎头岭,西边有日曝网山,东接蓝和市,西与锡场镇接壤,是一个依山傍水,面向平原的地方,可耕可商。明朝中期,便有罗氏一族,从丰顺龙山上洋乡迁来,罗氏原是名门望族,创村后发展很快。到了明末清初,因为名贤罗万杰来虎头岭山之崇光岩隐居,其后裔也相继迁进鸡翁寮村,故发展更快,声名倍增。这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明末的吏部员外郎来此隐居,又有其子孙后代迁入金凤围,因此鸡翁寮一度成为令人瞩目的乡村。

    官至吏部员外郎的罗万杰(揭阳蓝田都人)拒绝清廷的利诱,蓄发出家,在崇光岩隐居,足不进城市,潜心著作,过着“道人只图孤峰老,卧听康衢击壤声”那种闲云野鹤、诗酒山林的生活。罗万杰是潮汕后七贤之一,有许多诗文遗世。

    鸡翁寮村由于发展迅猛,便一分为三,又创出两个新的“鸡翁寮村”来。

    清康熙初年,金凤围的罗氏有一房份另择地于旧村之东约半公里处,接近山东围处,地名“篮头”,因地形似一只竹篮,村正建于篮口位置,全称是“鸡翁寮篮头”。1928年,蓝东区政府在篮头南面建一市集,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墟期,属早晨市集之“露水墟”。内市场约三四亩宽,四方形,里面二条大街道,成丁字形,四周都被铺户围住,设南北二门,匾额书“蓝和市”三字,经营鱼肉、稻米、油盐等,日常也有营业。外市场露天,在公路西边,买卖柴草、蔬菜等,十分热闹,成了周围十多公里的贸易中心,墟名“蓝和市”,人们口头上称为“鸡翁寮墟”。因此,三村以此为大,1980年,因磐东也有个篮头村,故定名为“蓝和村”。

    康熙三十八年(1699),金凤围又迁出一房份创居于村北约半公里处,更接近日曝网山地,取名“岐宁”,取居于黄岐山要安宁过日之意。但人们都称为“鸡翁寮新寨”。这里村后大片平缓山坡,是旱园作物良好之地,薯类、甘蔗、蔬菜产量很高,又有蓝和市作销路,故也是个好地方。

    居原村称“鸡翁寮老寨”,范围相对较小,解放后,另起村名“岐山”。因为凡县城以北山岭,东起龙船石山,西止马鞍山,都称为黄岐山脉,所以定名“岐山村”。

你是本文的第50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2-03-2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