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尊崇祖先,因而也重视祠堂的建筑,以表孝思。潮汕各乡村有各氏族的公厅、祠堂,以祀其祖先,周围为其派系子孙后代住宅。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建筑既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明《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祠庙》云:“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陈文惠公悴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可见,早在唐宋时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现,历史悠久。宋元以后,有一定官衔品位的贵族也设立祠堂,追祀先祖,潮汕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清乾隆《潮州府志》)的现象。至明中叶以后,平民也可修建祠堂,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局面。至清代,潮汕人建祠之风更盛,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清嘉庆《澄海县志》)的繁荣景象。后来还有一些华侨也回乡建祠,祠堂便更多了。
    潮汕祠堂,实际上多数是“四点金”的变异,只不过祠堂的正门加大,多为“三门四柱”,天井两侧的厢房(厝手)改为厢厅通廊,此为两进式结构的祠堂。规模大一点的祠堂为三进式结构,加一天井一中厅(俗称“拜亭”)成为“三厅二天井”,此种祠堂大门两边一般按等级放置石狮或石鼓。祠堂一般正厅眉梁上端挂匾额,厅后壁置神主龛,大门顶石匾写上某某宗祠、某某世家……多数祠堂集中体现了民间的建筑艺术和手工艺术,综合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雕梁画栋,刻石嵌瓷,一派宫殿式的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你是本文的第42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典》
作 者: 叶春生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