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建筑,在各时期、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生活习惯以及美学观点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建筑特征。沙陇的民居与村寨的建筑和潮汕地区一样,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迭,也形成了各时期、各朝代的建筑风貌,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是沙陇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沙陇地处大南山北麓,南倚南山峰岳,北临龟海之滨,龙溪蜿蜒穿境北流,其境地有山,有水,有平原,南山地脉的延伸,故沙陇有双龙入首之称,民居及村寨的建筑,东西南北,四面朝向,无所忌讳。 沙陇先民的民居,最先的大都是用草或树枝构搭,用泥土筑墙的简易居处,以挡住风雨和日晒。其居住条件简陋,这些居住的小屋,一般都称为寮。在诸多姓氏的族谱中,都有先祖至此结寮而居的记载。因而也有一些以寮为村名的出现。明永乐三年(1405),王刚正初居上园,后在北面地方构筑一寮,称下寮(华瑶),这个名称一直延续数百年之久,还有新寮(芝兰)、东寮(东华)等,都以其祖的简易住处而得村名。宋元年代的民居建筑,在沙陇已无据可考。明代有多次的北民南迁大潮,许多姓氏在这时候经辗转移居沙陇各地,并建有时尚的民居。这些民居,历数百年的春秋寒暑风化,经清代及民国期间的复修,其中有的还可以窥见其明朝的民间建筑风格。 明朝的民间建筑,其主要建筑特点是以木质为主要建筑材料。在华瑶寨东部、东波老寨、兴陇兴朴寨黄氏祖祠边,都遗存有这种明代的民间建筑特征。华瑶寨前的王氏祖祠(敬德堂),为刚正之长子朴叟捐资,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虽已残破不堪,但它是沙陇地域现存有史可考最先的祠宇建筑。该祠左右后三面用贝灰沙夯筑,内面柱梁全部采用木质构建,在官厅和后堂厢房的墙体两边,下面横有石条,石条上、用桷柱顶托上面楹桷,在官厅上,还选用四根“铁的木”作为承载受力点,这种墙体边的增设柱桷结构,可减轻贝灰墙体的负重榫卯的接含,也可减少楹梁负重的剪力。这种建筑物特点,至清代乾隆年间,东仙东里寨的惟馨堂,也采用这种建筑结构。只是在梁柱上部分改用石质构建。 明代的民居,一般为合院式建筑。其结构除大门外,四周都以贝灰沙夯筑墙体。内面的房与厅,房与八尺,喷水柱,以至柱上的梁栋,都用木质构建。厅房之间,多选用柱桷隔离,下面大多有横石条垫基,木质的喷水柱还有垫柱墩台,这些石条和石墩台,其目的是使木质建筑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起着防潮防湿,经久耐腐的作用。斗拱上面的穿插枋也比较简朴,一般为平面或简单的雕刻,用材较为粗糙。门的结构,主要在大门有圆形纹饰的门第头,木质门框穿插门槛,里面各门门槛较高,屋顶的建筑,多为平脊,左右两边有伸延出墙体的火叉头,厝瓦烧制坚实,筒瓦多为圆拱形。 清代的民间建筑基本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但增加了一些石质结构,如大门的门框、门槛、喷水柱等部分改用石料,厝顶的建筑也多有楹桷伸出墙外,如东仙老寨内、东波寨内的部分民居等。这些构建虽然用材料较多,但能减少墙体渗水,对室内的檩椽起保护作用。东仙上厝思成堂边的民居,是别具风格的清代建筑。建筑格局为三厅二天井加双厝包,前面还立有太平关大门,建造气宇宏大,里面门户左通右达,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这种建筑适宜于聚族而居。华瑶村东巷中部,有一清代民居,四合院加双厝包建筑,是清乾隆年孝丰县令王应铨的故居,大门为石门框槛,前厅上面悬有镂空雕刻的盘柱龙,在清代雕龙为梁,只有官宦人家才准许这种构设。仙家的通德里(南园),是清末的一大民居群体建筑,翰林郑邦任建于光绪年间。 清代的民间建筑,在石刻工艺上也有很多的代表杰作,咸丰初年建造于后溪埕的郑家堡(郑森故居),同治九年,为潮州总兵方耀所烧毁,现仍遗存有部分寨墙残垣,其寨门的“百鸟朝凤图”石刻可谓工艺精湛,寨门前的石狮一对,雌雄各异,惟妙惟肖。现存的浩溪铺宫仔福德庙,庙门两边的浮雕花鸟人物石刻,线条清晰,立体感鲜明,是清末石刻工艺的一朵奇葩。 清代也是沙陇村寨的形成期。各姓氏的衍繁发展,民居建筑的聚集,总要在民居的四周围寨,其目的主要是易于防范,便于防盗防兽,这些村寨多数方形,大多在显要的地方建有伸出寨墙的枪炮房,枪炮房的墙上凿有枪炮口。从地理位置来说,村寨的坐向大体取西南面山朝向。沙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这种朝向称为“坐空朝满”,村寨的寨门也取溪河横过为佳。并在寨后地方及寨的两旁植树种竹,形成村寨荫蔽格局。江山围、大布洋、芝兰、望上、东华、珠埕等村寨都取其面向迎水环绕山川灵秀之局。在各村寨中溪尾寨可算是标新立异,寨垣呈圆形,寨内巷道环寨墙而绕,民居也随寨墙而东西南北转向。据说,溪尾地形称浮水莲花,民居建筑也不拘于坐向了。 另外明清年代的民居祠宇及寨垣,其墙体都采用贝灰沙相渗夯筑,不加泥涂。清代的沙陇,顾名思义,有陇有沙,沙埔遍处可见,取沙方便,这种贝灰沙的夯筑,凝固力强,有很高的密聚性能,因此,明清时代的民间建筑的墙体,经过数百年的风化,至今仍然坚实如初。 民间的建筑到了民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变化,各村寨拥挤的居处,居民逐渐地向寨垣以外拓展,建筑住宅,其民居格局多为四点金,“四交合”,五间过,下山虎,下山虎抱狮,三座落等结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造形的构筑都由明清的民居演变而来。四合院的民居定名为四点金。四点金的格局在天井四角有四条喷水柱,其规制开阔,气宇轩昂,前房,后房,厝手(下间),前八尺,后八尺间隔分明。四点金一般宽为13.26米(合4.42丈)、深18.87米(合6.29丈),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依序主要建筑为门楼(凹肚门闾),前厅,对称前房,天井,对称伸手前后八尺,后厅,对称后房,后八尺开有对称两个耳门(称子孙门)。四交合规格略次于四点金,深度缩短。下山虎则为一厅二房加对称八尺厝手,即四点金减去前部一厅二房。五间过为一厅四房,也有双合五间过二厅八房加伸手。其内部天井空间开阔,有的五间过还加有双厝包,适宜于数代聚居。三座落厝是三厅二天井建筑,比四点金增加二房一厅加对称厝手,纵深可达数十米。 民国时期还有一种群体建筑的里坊,这些建筑,有以建一祖祠家庙作为中轴线,两边建有四点金或下山虎厝四座,有的祠后还建有后库,这种结构称为驷马拖车,如兴陇的宝泰,东仙的新东里等。民国时期建造的里坊有:溪西的吉六里(保爷),成安里(成美),兴陇的振德里(宝泰),绵德里(宝成),仁安里(仁记),厚德里(益和),浩溪水鸡潭月三爷的光华里,东仙的新东里,华瑶王水朝的永安里等等。这些建筑群体大都是他们在上海九江泰国香港等地经过艰苦创业,后发迹在家乡兴建的。兴陇的振德里(宝泰),先后建成四点金四交合16座,水泥楹木结构的楼房四幢,还有厝包、前坊、后库、祠堂及花园等,总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为沙陇民国时期群体建筑规模之最。还有东仙的新东里,规制划一的四点金建筑,巷道笔直,纵横有序。 民国时期沙陇还建有既可居住,又有建筑特色的别墅建筑。这些别墅也称书斋、书房,是有钱人家、乡绅、豪绅会客的地方。兴陇兴朴寨内的洁兰修斋别墅,为郑植卿之书房,还有宝成的“浩然别墅”,仁记的静得别墅,溪西吉六里的龙溪精舍,民国时期,沙陇乡长郑定统的书斋德庐等。别墅的结构大多用厝包、后库,或四点金厝、五间过厝作为主体,再经过一番装饰。宝泰八爷郑惠芝的别墅,四点金结构,其窗门多用五彩色玻璃,在室内能透过玻璃的折纹观察外部景物,其装饰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随着用于建筑的水泥钢筋出现,沙陇也开始有水泥钢筋结构的建筑物,较先的有建于1923年的延寿桥,建于1924年的启迪学校,以后的有西斗桥,华中学校。溪西的发隆祠是沙陇首例选用洋水泥钢筋构建梁柱檐楣的祠宇。 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沙陇的民居建筑有了飞跃的发展,新村一片一片地形成,整齐的新村朝向格局相同,巷道笔直。随着社会的进化,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老式的民居已逐渐不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要,楼房建筑也将成为民居建筑的主流,未来的民居定呈现其城市的楼式建筑。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