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大型而完整的潮汕民居布局称为“主从式”,意即除了中轴上的主体建筑外,通常还要在两侧及后部建设从属性质的房子。
  应该说,中轴建筑有三进以上的建筑组群,大体如此,否则,就是“唔到起”(因占地面积不够而布局不完整)。这种主、从明显的特点,是潮汕建筑集祭祀与居住于一体的聚族而居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潮汕人坚持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的体现。这就是说,主从式建筑组群,其实也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在潮汕建筑上的物化实证。
  “从”属性质主体建筑两侧的巷子,正式名称为“花巷”,通常叫做“包巷”——包主体建筑的巷厝,属单向(合)巷。
  这种包巷之中,又有主次之分。如果只有5间,则中间一间必须稍大,称为“巷厅”,有15瓦垄、17瓦垄不等。如果刚好6间,则构成两组,分别为一厅二房;9间三组也是这样。榕城“丁府”、郑厝池大宅、五经富石印村岐凤围等现存旧式大院,都是这样。只有规模较小的,巷厝做成排屋,一般的,都做成几组“下山虎”。
  一座紧接一座的面朝主体的下山虎,由大宅前部至后部,逐座升高,叫做“步步高”。有的在每座之间,还要做成一个巷门,巷的“深”,正是要通过这些门来体现。在惠来县靖海镇北门,由于民居进深较浅,其巷厝甚至一间就做一道门以显其“深”。
  “步步高”是全国建筑组群的基本特点,这是中国人如意、吉祥的价值观和祈福心理的产物。揭阳学宫两庑后部为“东西斋”,民国时已被拆毁,建国后重建时为了节省材料,建成两排低矮的排屋,其高度远远跟不上前边东、西庑,这次重修依样画葫芦,变成“步不高”,不但视觉上别扭,就是心理上的感觉,也不太顺畅。这反映了目前古建维修水准的低下,就是有“资质”的设计部门也不例外。修旧“如旧”,而不是“如故”,就容易被改造过的“旧”所误导。
  如果主座是高台基式建筑,其子孙门通向两侧花巷的台阶,不能直接下降,而要做成梯形基台,八字双阶而下,这样既能避免犯煞,也有利于节省占用空间,因为包巷的通道一般不大,五七级台阶直下,会占其宽度近半,影响交通。通常一般不能铺石,而铺以贝灰三合土。所以,“包巷”也有人叫“灰巷”。在山区,由于大屋通常建在高亢之地,排水容易,巷道往往用卵石铺设,这样利于透水,晴天时不太容易反射阳光。五经富岐凤围的左右与后包巷就都是用当地所产卵石铺设。
  通常情况,包巷的第一间门前巷道盖顶,叫“巷头厝”。第一,这一与巷厝垂直的双坡顶丰富了巷头门的形象;第二,有利于保护木制的巷头门;第三,作为一巷群众的剩凉之处。因为处于风口,巷头门通常凉风习习,是一巷群众纳凉的公共场所。从防护、环境、美学等角度来看,都有它的意义存在。
  厝巷都比主座低,其日照也比主座小,甚至斜泼的大雨也往往为主屋所挡,这是此类巷道不做太大的南方经验。正是由于大屋底下好“闪凉”,所以,巷厝的屋檐不能也不必做得太大,有巷道的四分之一即可。而且一般檐口不用“硬钱(檐木)”,而以桷片挑承。这样一眼看去,不觉得笨动,而有一种灵巧之气。
  还有一种包巷,因地方不够,有巷无厝,通常于最后建一巷尾塞的小房子,叫“插山”。渔湖广美尚有实例。
  包巷乍看平实朴素,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及环境科学,只是古人没有把这种文化进行总结,后人不当回事,谈到建筑,没有人留意于此。

你是本文的第591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07-11
作 者: 彭妙艳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