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民俗建筑各种格局,潮客大同小异。其格局与地方男女相处的传统礼俗有关。一对配偶,当住一两间房子,儿子稍大,则另分房居住。富家不单有房,还有厅,而且有厢厅配书房、灶间,门外有庑廊、天井、花圃……等。贫家则灶、贮、住、饲养家禽挤在一两间房里。灶边有鸡笼、鸭圈,间里还放粪便桶。各村的村边,各家多建有厕池。潮俗厕多露天,围矮墙,男人上厕、洗澡也提水到厕所围墙内,女人不出门上厕。客俗则不同,厕间建成一个矮小的简室,为各家男女老少上厕专用,也有与堆积火灰或燃料前后格使用。其厕间不分男女。一般靠近伙房则建有小间浴室。
    居住的房屋各式各样,简略分作六类:
    (一)灰屋。潮俗城乡普遍采用。它是用贝灰(或石灰)与泥、沙的混合料夯成墙,屋顶多穿斗式,架梁盖瓦,大多双泻水的“硬山顶”结构。在格局上,种类繁多,大多是四合院。现介绍几种普遍的格局:
    1.四点金。整座外面为方形,对称分建,进门两侧各一房 (即耳房),门厅下面是天井,天井左右有厢厅,天井直进是大厅,大厅两侧是大房,天井四周有回廊。客俗称此为“上三、下三”。
    双包四点金:即在原有四点金扩大,变成大厅两侧各两房,门厅两侧各两房。客俗称此为“上五、下五”。
     四点金双畔包。就是四点金为主座,两边扩建的两排巷厝,每巷为一厅四房,以厅在中央的对称建造。在主座大房与房厢之间,门楼房与旁厢之间,即联接回廊的小间,俗叫“过水”,在“过水”处开门通巷厝。另也有建单畔包格局的。
    四点金双畔包加后包(也叫横包),加这一排后包巷,多为五间过,即一厅四房。这个后巷厅,有阿婆神位的(纳婢为妾称阿婆)于此置为阿婆厅。
    2.驷马拖车。一座三进式的大厅堂为主体,两边各两座四点金。大型的则外围再加巷厝和后包,也叫后阴,成为巨大家族聚居的联合体。
    3.百凤朝凰。其格局多种多样,一般都从四点金基础进行变化,主体有的三进,有的四进,两边二巷、四巷对称,追求一百间。也有连过道的门也算进去的,追求一百个门。棉湖郭氏楼,因凑不够门数,连双包井的井围上中间的门(实为窗)也算上去。
    4.九厅十八井。客属五云彭如干的进士第,五经富的石印村书斋,都是这个格局。即全座有九个厅,十八个天井。五云进士第是大型的格局,中轴对称建,配套六十间房。石印村书斋则小巧,在前面风围内的三联天井处、和后厅两角的天井,筑造花圃和金鱼池。两座设计的变化相差很大。
    5.下山虎,也叫双背剑,俗称跑狮。即进门为天井,天井上面是一厅二房,天井两侧是两厢房,土话叫三间二伸手,农家小屋多数建此格局。还有比此格局较小的,叫独跑狮,也叫单背剑,即天井少一厢房。门楼多开为侧向。
    另在山村中还有建三间一舍(舍即单泻水),比单背剑又再小一些,把前面的厢房改成并排的舍间,结构较为简陋,这舍间多为灶间、猪栏而设置。
    6.祠堂。是各族祭祀、聚集的公众场所。穷村的祠堂和贵
族官宦的祠堂相差很大。最小的祠堂是单进结构,即进入祠堂门便是天井,天井四周回廊通道,上面一个“阔嘴厅”,正中后壁处置神主龛。
    双进结构的祠堂:有门楼厅,两侧有门楼房,中间是天井,四周回廊通道,进去为大厅,大厅两旁为厢厅,正厅眉梁上端挂匾额,厅后壁正中置神主龛,龛位一般垫高三十公分左右作为基座,外圈镶花岗岩石,刻上精致的花纹图案。
    三进结构的祠堂:在各乡村中算是最大的,再大就配上二排巷厝。三进的祠堂大多竖起三山门,即中为大门,两旁的门略小。大门两边,按等级放置石鼓、石狮,门顶石匾额写上某某宗祠……等。进门为门厅,两侧各一房,下为天井,四周有回廊,进而为中厅,中厅两侧为厢厅(为接待宾客的场所)。过中厅又一天井,四周同样建回廊,越过天井是后厅(也称正厅),后壁中间置神主龛,大祠正厅左右(即明间左右的敞间)也有置龛的。官阶较大的祠堂,入门大天井靠近中厅则建一拜亭,这拜亭与中厅相连的格局称“抱印”亭,不相连的称“脱印”亭。
    三壁联的结构。即中间为一大祠堂,两边两座大四点金。小三壁联,中间为一祠堂,两边两座四点金。三座的门口为一大埕,对面三道照壁相联,故称“三壁联”。
    潮俗的建筑装饰:
    这种灰屋结构,一般多为硬山顶,排梁钉椽之后,盖上二层瓦,底层疏而上层密,有的多则增加至数层瓦。屋顶正脊两边的屋耳(俗叫厝角头)分为二大类,旧俗中讲究分金字向,水局的屋耳为弧形,火局的屋耳为方角、或切角成半八角形。山墙上叠脊联结屋耳,构成美妙的屋顶装饰图案。
    在潮俗的建筑中,祠堂、庙宇或大四点金的院宅的屋脊上,塑有各式画屏,用各种色彩瓷碗剪成各式几何形嵌成花草、鸟
兽、龙凤……等,色彩鲜艳,永不退色,十分雅致。俗称此为“贴饶”,即瓷塑。
    在整座的外围,在屋顶檐下画上一条云叶的彩带。在这条彩带下面,有的还绘各式画屏,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等,排成画带。
    在门楼外面两侧和大门两旁的正壁(面壁)有石刻平雕和通花雕(或灰塑)或阴刻各式字画。屋内门窗也有彩绘或精塑各式画屏。另一装饰是梁柱、拱、昴都有各式的木雕,富丽的则木雕贴上古版金,节约的则用彩绘,功夫粗细差距甚大。
    建筑遗俗大忌:(这是一种经验谈,包括环境布局、美感多方面因素。有人将它作为一种风水迷信之谈。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它。)
    一、垂线忌对门。
    二、厝角头(即屋耳)忌对窗。
    三、门窗忌对直。
    四、窗忌平对,须大小高低。
    五、前座忌高于后座,求平稳。
    六、整座格局忌局部改建,谓之破局。
    七、不规则的屋忌外向。俗说:“布袋厝”(前小后宽)可居;“粪斗厝”(前宽后小)孬住。
  八、选地忌宫前、祠后。
  九、方位忌风口,风口易惹白蚁。
  十、灶门忌向西北。
  (二)泥砖屋(俗称涂角厝)。这是一种较原始的建筑,今在丘陵地带和山区,还有普遍采用。它造价低,但怕水灾。山区没水灾的地方多建泥砖屋。泥砖的制作是:田涂掺沙约三分之一,加稻草碎,拌成糊泥,然后用规格的木模压印成块,晾干之后甚为坚固,便可垒砌成屋墙。使用它一百几十年是没有
问题的。当住户发现泥砖有松腐现象时,将它拆下,成了十分珍贵的土杂肥。所以农家喜用泥砖屋。
    泥砖屋的格局,有“上五下五”、“上三下三”,或平排数间成巷。小村有的全村都是泥砖屋。其瓦多用小瓦,阴阳覆盖,上面压几块山石或砖条。在揭西客区,这种建筑,老屋中占的份量不少。
    (三)石卵屋与石片房。这是接近江河旁和山边的村庄,就地取材的一种建筑。石卵屋是利用江河中被水冲剥成卵形的石砾,其形状大小不一,用灰泥把它垒砌成墙,缝隙糊上灰泥,用竹片鞭打,使缝隙粘结坚固,显出石卵五光十色,另有一番风采。
    石片屋是靠山的山村,利用风化石(也叫有石)开凿成石片进行垒砌,外观成不规则的图案墙纹,造型甚有特色。
    山村用石卵铺路,有的排成各式图案,甚为美观。如五经富的石卵村,其路面的石卵就排得很漂亮。
    (四)石条屋。新的建筑,有用规格石构件造起十分雄伟的建筑。但山村的石条屋,多为粗糙,有的用凿开的石条,筑成墙基约一米高左右,上面加叠泥砖;也有全用石条砌成,上面铺上石板。一般全用石砌起的屋都较小间,它受石板长度的限制,砌好后空隙再补上灰泥。在揭西县坪上、良田、五云等地都可见到。
    (五)草屋。用竹或杂木搭起屋架,屋墙四周用草毡围起来,有的在草毡上糊上泥浆,使它更加稳固和耐风日。屋顶有盖稻草的,也有盖蔗壳的,也有盖茅草的。这类屋过去是穷苦的农民居住。新中国诞生之后,贫苦农民翻身了,住进灰屋,新建灰屋。目前的草屋成为牛间,看守山场果实的临时住宿,或种植木耳、蘑菇的工场,及矮小的鹅鸭棚。这种建筑今已渐渐少见了,偏僻的山村还遗存一些。
     (六)纯泥干打垒。这是一种原始的建筑,就地挖红涂,然后夯起厚墙约一尺有余,一般高约八市尺至一丈二尺左右,悬山顶,见水墙(受雨淋湿的墙)的外面钉上竹钉,编草毡挂上,保护墙壁不易风化。在良田、大洋等大北山区的山村皆有之。
    进入本世纪80年代,城乡建筑迅猛发展,政府倡议尽量少占耕地面积。各地都有规划建筑住房,整齐成排。城镇建高楼套房,农村也逐步兴建楼房。
    

你是本文的第3324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观》
作 者: 王泽晖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