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起潮汕粿品,大家都无不说是用大米、糯米等碾磨成粉后,做成粿皮包馅而成。但在汕头市濠江区有一种独特且具特殊意义的粿品,就是用米粒直接做成的粿——团粿,又称“传粿”,它究竟有什么独特做法和含义。 团粿整体呈圆柱状,顶部如蘑菇头,向下逐渐稍微收窄,如同升腾的蘑菇。摆放在贡桌上,在众多粿品中,如同统领三军的将帅,又如节目最后压轴的重彩戏。制作团粿费时费工费料,平常人家很难自己制作,需到专门做粿的作坊定做。在濠江,制作达濠米塑有名的“黄和和”粿店,便是定做团粿的名店之一。据介绍:团粿一般是用10至30斤的大米,用量多少取决于需要祭祀的团的大小,当然是越大越好。在制作团粿时,先把淘净后的大米用清水浸泡一夜,隔日在一个中空、上宽下稍窄的竹笼上,用米浆糊一遍,再把浸好的大米糊粘在上面。在“黄和和”粿店现场看到:黄师傅一边糊粘一边用竹片不停均匀地拍打,夯实米团,直到把所有的大米严严实实地糊粘在竹笼周身,表面抹圆滑后,便放进蒸笼里蒸熟。而这只是半成品,精彩的还在后道工序。黄师傅还需为米团添妆增彩,把制作好的双龙戏珠、祥云和喜鹊登梅的米塑,精致匀称地粘贴在凉后的米团周身,并在最下端粘一圈米塑彩带做为底边,最后在团顶端贴上潮汕圆形通花剪纸,把团粿平整置于托盘上,整个制作流程便圆满完成。 团粿,“团”与 “传”在潮语中读音相同,故有两层意思,一是“团”字之义,即团结、团圆;二是“传”字之义,即传承。由于团粿是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粿品,因而作为祭祀贡品有严格的规矩与避忌,只有在有意义和比较隆重的祭祀活动中才采用团粿。其一是宗祠大节日的祭祖祭祀活动,取“团”、“传”两义。首先是祈望族人能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其次是祈望族人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祭拜活动结束后,族老大把团粿分成许多小团,派发给乡人、族人拿回家去给家里人吃,据说吃后会如愿以偿,得保平安。现在生活改善,派发这一事也就省了。 其二是寿终正寝、且子孙都健在的长寿老人,在百日、对年(去世后一年)、三年的祭拜时,才拜团粿,取“传”字之义,意含把老人的福禄安康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如若是饱受疾病折磨或意外而终的,或是子孙先他(她)离世、出不肖子孙等的老人去世,都不可拜团粿。 濠江各宗祠的族人对拜团非常看重、隆重,充满敬畏,有着濠江人的精神内涵在里面。作为潮汕人一份子的濠江人,本质上也是典型的移民群体,且自古靠海而居,靠海而生,自然生存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使族群生存经常面临严峻的考验。所以,濠江人的祖先自古就懂得,只有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依靠族人群体力量,在精神上构筑有根感来对抗地域上的漂泊感,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战胜困难与险境,使族人的家业、事业等得到壮大与发展;而摒弃假、恶、丑,传承、崇尚真、善、美,子孙后代才会贤才辈出,一代比一代有出息、有成就,一个族群才能开枝散叶。
|
你是本文的第74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4、13 作 者: 吴燕萍 杨育挺 文 潘元旭 摄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