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潮汕俗语,自小儿时就耳熟能详,或者,已经有些时候未听人说了。什么俗语?却是:“无事来学古,有闲来滴茶。”那天,读到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潮汕工夫茶艺”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楚生的这本《潮汕工夫茶文化》,其中的这句话,马上就让我笑了,很亲切的一份感情。这是由工夫茶的香气和茶的甘洌所凝聚的乡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共有的文化品牌。潮汕出好茶,有著名的凤凰单丛茶,有好山好水好茶,具有中国工夫茶道文化内涵的潮汕工夫茶,诞生于此,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据说,著名作家蒋子龙,在见识过潮汕工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后,曾经建议潮汕工夫茶,要进行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去演绎和深化工夫茶道的哲学文化内涵。
    潮汕工夫茶,在历代嗜茶人和文人墨客、山人高僧的共同努力下,它直接赓续唐宋的茶文化,尤其集中明清以来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已经形成一套完美而精致的关于茶的程式。潮汕与工夫茶的记载,首见于清俞蛟之《梦厂杂著·工夫茶》,不过,其中工夫茶道之精致,已经可以证明,当时的潮汕工夫茶已经发展到了很成熟的程度了。
    然而,潮汕工夫茶究竟还只局限于门阀人家,并未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只有到近几十年,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潮汕工夫茶的芬芳才在普通人家中弥漫开来,于是,大街小巷都可见喝工夫茶的人们。一时之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而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潮汕工夫茶,伴随着潮人的足迹,流香东南西北。
    但是,与潮汕人之嗜茶相比,潮汕工夫茶的理论研究却大大滞后,就那么寥寥的几部,这不利于潮汕工夫茶的发展和走向世界。林楚生,作为对工夫茶艺深有研究的茶人,他其实可以称为茶文化的研究者,一直以传承和弘扬潮汕工夫茶道为己任,虽然已离开汕头,但多年来,却以自己的调研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理论,写出了这本有独到见地的《潮汕工夫茶文化》专著。
    在已有的有关潮汕工夫茶的著作中,林楚生此作有何特别的意义?或者,它还不能达到集大成的程度,但由于它吸收了不少前人的研究心得,就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明显高于同类的特点。我注意到林楚生所采取的研究的视角,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开阔,这是超出潮汕工夫茶去看潮汕工夫茶,或者这与作者身居广州颇有些关系。这么的视角,却有利于他更准确和客观地观照潮汕工夫茶的历史现状,利与弊,喜和忧。在不很长的篇幅里,他几乎涉及了潮汕工夫茶的方方面面,从具体的茶与茶具、茶俗等等,到潮汕工夫茶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内蕴,尤其与儒释道,与潮汕人的性格形成等等的关系。不过,这些都不见很特别者,我尤其注意到,他对潮汕工夫茶现状的关注,在一片的颂扬声里,他表现出了隐隐的担忧,——就是在传承与发展时,所遇到的困境和必须打破的瓶颈。
    工夫茶、音乐、美食、工艺、潮剧等等,是潮汕共有的文化遗产,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传承、推广,可是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潮汕已一分为四,谁都想把这些文化资源据为己有,潮州或潮汕的命名,就一直争论不休;各市都竞相把这些传统文化申报为国家、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只见其小,不见其大的做法,其实十分不妥,不利于传承和发展潮汕共有的这份文化遗产。或者,只有摒去行政区域的各自为政,才能形成一个拳头,打出潮汕的招牌,在全国叫响。我发现,林楚生在“潮州工夫茶”,还是“潮汕工夫茶”的问题上,就表现出他的远见和襟怀。
    茶韵悠悠,潮汕工夫茶从来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以物质的形式去承载千古的文化,林楚生此书,把潮汕工夫茶放到了整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来考察,使潮汕工夫茶脱离了地域性的局限,有了更为广远的意义,它接通了悠悠的历史,是过去的延续,同时又维系未来,彰显着它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潮汕工夫茶,以工夫著称,无论如何,它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茶道的代表,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文化,但无庸讳言,我们更多的还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去推广,在生活里去呈现它的美,而还较少从理论上去提升和深化。很敬佩像林楚生这样的有志于发展潮汕工夫茶道的茶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潮汕工夫茶一路走到今天,并将走向明天。

你是本文的第69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8、3
作 者: 任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