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淦明/摄
从古至今,举凡年节祭诅,婚丧嫁娶,馈赠亲友以及四时养生,潮汕人都好用粿。这种独特的“粿文化”存在于千万普通潮汕百姓家,融汇于各种民俗节日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食的需求,潮汕节日粿品在现代人们中的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 从家庭制作走向市场化 以前逢过节的前夕,潮汕妇女碰面的第一句话经常是:“过节的粿品你做好了没?”然后细数彼此制作的粿品种类和数量。而现在流行的是另外一句话是——“过节的粿品是自家做的还是在市场买的?”然后对比店家粿品做工的好坏和价钱的高低。 做粿曾被人认为是潮汕妇女继刺绣之后的“第二手工艺”,粿品做得好不好吃与漂不漂亮也曾是衡量一个潮汕媳女刁贤惠与否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潮汕节日粿品已从家庭制作逐步走向市场。“平时工作比较忙,买市面上的现成粿品既方便又省时省事。”汕头大学的宿管员林阿姨告诉笔者,逢过节,她更喜欢选择到市场上预定现成的粿品或者买面包、饼干等食品来代替。 与自家制作的粿品相比,市面粿品价格高一倍,种类的选择较少,馅料也较单一。虽然如此,市面上对现成粿品的供需量仍是逐渐增大。据鮀浦市场一个卖粿品的店家透漏,这两年,赶上大节日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好几千个红粿。 跳出民俗框框成为特色小吃 潮汕节日粿品精工细作,形味俱佳,品种多样,深受人们喜爱。随着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它逐渐跳出特定民俗活动的框框,被搬上了各大潮菜饭馆酒楼的餐桌和各种特色小吃店,成为驰名远近的潮汕特产之一。“在学校的时候,外地的同学对潮汕粿品都很感兴趣,我曾经还特地带粿品回校给同学品尝呢。”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同学笑呵呵对笔者说。 随着现代饮食习惯发生改变,人们对粿品的制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粿品有“大方显世家之风”的说法,做粿追求方大、饱满。但衣食无忧的现代人们吃粿品,并不单纯停留在“看”和“吃”这一层面,已经上升到“品”的层次。潮汕粿品适应时尚的需求,外形上越做越小,让人们在食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品尝到更加多样化的美食。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天然食品下但美味,还能清热去火等,达到“时令防时病”的目的。 有粿品相伴的节日,节味更浓 各种街头粿品摊档和特色小吃店的兴起,节日粿品成为“四季常青”的小吃,粿文化的民俗地位逐渐减弱,“时节做时粿”的传统习俗也逐渐变淡。市区的家庭主妇中已经少有人知道粿品的做法。在鮀浦中路开了一家服装店的林阿姨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像这个春节,她就花了近百块钱在制作粿品上。“我的手艺是母亲当年教我的,我每个节日都要做粿,元旦、国庆这些日子也不例外。”据悉,林阿姨正在上四年级的11岁女儿经常会在她制作粿品的时候打打下手。 以前的潮汕女孩子在家从小就得学习做粿,会做粿品的女孩子一般会被赞为乖巧、能干。但是,随着社会日趋多元化和开放,不同的女孩子对学习制做粿品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我现在还不会做粿,如果以后我是留在潮汕,就出嫁前再好好学下,毕竟要随俗嘛。但如果没嫁在潮汕我就不学啦。”一个年轻的潮汕少女笑呵呵向对记者坦承。 “做粿品的过程其实很美好,家里大大小小都围坐在一起帮忙,衬里人有时也会来帮忙,邻里乡亲的感情也就在这过程中增温。”像多数人一样,家在潮南峡山的庄小姐认为有粿品相件的节日,节味更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手制作粿品过节,更是趣味盎然。
|
你是本文的第133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9-02-12 作 者: 连少琴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