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汕头市博物馆《粤东藏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有两件很特别的文物,它们看上去并不是很起眼,甚至可能被走马观花的人忽略。但是它们却“大有来头”,一件是“国姓府”铜铳,一件是南明礼部造铜关防印。追踪溯源,这两件铜器是三百多年前郑成功军队兵船上的东西,20年前被发现于汕头港广澳港区深水港码头。它们的发现再次印证了郑成功与潮汕的一段历史关系。 记者跟汕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郑文宏了解到,1995年11月11日,南京航道分局航浚八号船在广澳深水港水域施工时,发现7至8米处深水底有一艘沉船。其后有关部门组织进行潜水考查,发现淤泥壁4米内中有一古船。无奈由于水中浮泥将沉船覆盖至海底更深处,沉船至今没有打捞上来。但在一系列的考古过程中,从沉船上打捞出为数不少的珍贵历史文物,有沉船的船板,一批唐、宋、明各代铜钱,古瓷残片,大小各一方铜印,一门完整的铜铳,两段折断铜铳,两门铁炮,一把铜内烧壶等。 铜铳和铁炮都是武器。铜铳是明神宗时期火器研制专家赵士桢所创制和倡导的,后来得益于徐光启等在中央人士的呼吁,引进西方技术自铸后,铜铸火铳枪才逐渐在明朝军队中普及。出水的铜铳,一为完整,长79cm,口径5.9cm,重12kg,炮口、尾鋬较粗,药室外呈球形,尾鋬面刻“国姓府”;一为残存后半部,残长33cm,管径5.1cm,鋬面亦刻有“国姓府”。两方印章,一方为小铜印,正方形,印文四字,较为难辨,尚待考证。另一方长方形铜印,背有椭圆形柱体撅钮,印通高9.1cm、柄高8cm、印长9.1cm、印宽6.1cm、印厚1cm、重0.6kg,印文清晰,文为阳文九叠篆体,自右纵读为“藩前忠振伯前镇前协关防”,印背右侧为阳刻印文释文,印钮上侧有“礼部”二字,下侧刻一“造”字。 研究表明,该沉船就是明末郑成功军队的战船之一,也是郑成功部下忠振伯洪旭所辖前镇前协的座船,沉于永历三年(1649)十一月、十二月洪旭随郑成功夺取南洋、达濠的战役中。此外,这也是内地发现的第一艘郑成功军队的兵船。 郑成功和潮汕有什么联系?当年这里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把时间倒回至三百多年前。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建立政权抗清复明。1645年,郑芝龙等人扶持朱聿键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因拥立帝位,郑家上下得到恩赐。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成功,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隆武帝发旨赐国姓“朱”、名“成功”与郑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南明永历帝封延平王,又称“郑延平”。1646年起郑成功率军南下抗清,沿途招兵买马,成为南明朝廷抗清的主要力量,尤其在东南沿海的霸主地位,一时无人能出其右。 郑成功与潮汕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率领军队对抗清军、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曾多次在潮汕募兵征粮。这些在史籍上都有记载,也从汕头市博物馆所藏的这批出水文物中得到印证。另据香港中文大学学者马楚坚的研究,出水官印上的“藩前忠振伯前镇前协关防”表明,当时这只船是郑成功部下洪旭的座船。“藩”也指郑成功,郑成功位列藩王之席,故有藩驾之称,而“藩前”是藩王殿前的简称,是国姓府的下属机关。“忠振伯”指的是将领洪旭,隆武帝封郑成功为“忠孝伯”的同时,也封洪旭为“忠振伯”。洪旭追随郑成功南下抗清,被郑成功倚为股肱。郑成功的军事组织有72镇,其中水师分内司、左、右、前、后镇等若干镇,每镇设前、后、中、左、右协,每协设五正领,十副领,每副领管五十员。位于广澳海域的这艘沉船就属于水师前镇前协。史料还记载,郑成功军队每攻取一个地方时都携带大量火药、红衣炮、威远炮、佛郎机等各种轻重火器。在汕头出水的 “国姓府”铜铳,也属于首次发现,足以证明郑成功军队有使用铜铳火器之类。还有两尊铁炮,也是郑成功主力火器之一。 这艘南明沉船为何还打捞出唐、宋时期的铜钱呢?对此,郑文宏解释说,唐宋时期经济飞跃发展,对外贸易大大加强,深刻影响了周边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由于这些国家受冶炼技术、铜矿不足等因素影响,难以大规模制造铜钱,所以直接采用唐宋时期的货币作为其主要流通货币,于是唐宋的货币就成了区域性的货币。明以后,铜矿产资源开采逐渐衰竭,在交易过程中沿用前代货币,或用杂质较多的铜钱已是常态。可见,郑成功军队的船上有唐、宋时期的货币也是很合理的。
|
你是本文的第90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8 作 者: 张艳红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