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澄海很多年了,逢年过节,总会想起家乡的许多民俗趣事。今年春节期间,在电视上看到了北京地坛庙会里艺人用糖吹捏成小老鼠和小猪等动物,吸引了不少观众和顾客,由此我想起儿时家乡澄海也有这种“糖艺”人:只见他捏起一小团溶化了的浓稠的糖块后,立即拉出一条小糖管子,一边吹气一边东捏西捏,转眼间便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十分可爱。整个制作过程只需一两分钟便“一气呵成”。依我看,这关键技巧在于吹和捏的功夫。气吹大了快了,手捏重了糖管子非破不可;气吹小了慢了,手捏轻了,糖硬化了就制作失败。其成功的诀窍就在运气和用力都恰到好处。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由此,我又想起了印糖狮。澄海旧时唯一的通衢大道———纵贯南北的鞋街,其中部靠北一段有个龙潭寺,在龙潭寺通向鞋街的入口处有一专做糖果、糕饼大店铺。每年入冬以后至翌年清明节前,该店就有师傅专门制作糖狮和糖“葱”。

    制作糖狮与街头“糖艺”人吹捏小动物的技艺相若,但又不尽相同。吹捏小动物不需用“印”(木模),小动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由艺人随心所欲捏就;而制作糖狮则必须有“印”,其成品是名符其实的一模一样。因此,单从技巧而论,捏制者胜于印制者。印糖狮也是从锅里取出糖块后,立即吹气至一定大小时,把印模(左右两片)迅速一合,把“糖泡”夹在模型里继续吹气,借以使糖泡充分与印模里各部位的纹路紧密接触,成型后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其线条和轮廓,以供欣赏。糖狮有大(约25厘米高连座在内)小(约20厘米高连座)两种。无论大小都是空心的,其厚度约2毫米(座底部稍厚点儿才可放得稳妥)。

    与“拔糖葱”比,印糖狮没什么技艺可言,只要你见过拔糖葱,你就不得不承认那是一种“绝活儿”。而且,拔糖葱师傅的制作过程就如舞蹈动作一样优美。拔糖葱开始时,师傅两手抓起一团(约一公斤)软软的糖(可以看出是很烫手的)迅速左右一拉就挂上固定在墙上的木桩(木桩有个木座。木桩和木座都抹了豆油),紧接着两手向下一拉,当两条糖“棒”约有一米长时,“啪”一声,师傅把两条糖“棒”合成一条。说时迟那时快,师傅又迅即一手抓住这条糖“棒”中部后举高起来,在头顶转了半圈再把糖“棒”挂到木桩上去。如此一遍又一遍,来来回回又拉又挂又拔,又拔又挂又拉,经过多次反复后,那糖块由原先的淡黄色逐渐变成乳白色。同时,在拔的过程中,糖块形成了如蔬菜青葱一样的空心“葱管”,这些“葱管”又成几何级数增加,由师傅决定制成二层或三层诸管并列,宛如喀秋莎大炮的炮管那样的“糖葱”。接着,师傅把长长的糖葱从木桩上取下来,平放在案子上。这时,糖葱已开始变硬,师傅从速操起快刀将它切成一段一段(约15厘米),同时立即撒上一些粉末,以防糖葱粘连,并放进铁皮桶里盖严,这才大功告成。清明节食薄饼,薄饼皮可以卷入咸的馅料,喜欢吃甜的就卷入这“糖葱”吃。因为糖葱是空心的,又是硬了的,一咬便有“嚓嚓”声发出,颇是好吃又好听。

    印糖狮和拔糖葱,有其季节性。气温高时难制作成型的,也保存不了。现在有冰箱冰柜,还可开冷气,突破了季节。虽是如此,但少了节日气氛的烘托,可能也“热”不起来。

    我想,印糖狮和拔糖葱,不失为民间文化之一。我还想,如果澄海的“糖艺”师傅能把这种技艺推到春节期间的北京地坛庙会去大显身手,那该多好。

你是本文的第130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08-12
作 者: 林永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