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商也称“潮州商人”,他属于广义上的粤商的重要代表之一。与晋商、徽商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商业文化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知名度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商业群体,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美誉。 潮汕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闽、粤、赣、台的交界处,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地理环境特殊。由于受所处环境影响,潮人长期以海为伴,靠海而生,具有独特的海洋性格与海洋文化基因,在历史上很早便开始发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并擅长于对外交往和贸易联系,海洋个性和海洋特质十分明显。曾先后任普宁、潮阳两地知县的清代著名学者、“筹台宗匠”蓝鼎元在其《潮州海防图说》中对于潮商的活动范围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潮郡东南皆海也,左控闽漳,右临惠广。春夏之交,南风盛发,扬帆北上,经闽省,出烽火、流江,翱翔乎宁波、上海,然后穷尽山花岛,过黑水大洋,游奕登、莱、关东天津间,不过旬有五日耳。秋冬以后,北风劲烈,顺流南下,碣石、大鹏、香山、厓山、高、雷、琼、崖,三日可历遍也。外则占城、暹罗,一苇可杭,噶罗吧、吕宋、琉球,如在几席。东洋日本,不难扼其吭而捣其穴也。”可以说潮商自古就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丝路上的重要商贸群体,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早在唐代,潮汕商人就开始了对外海上贸易,但是受于条件限制,大规模的海上贸易还没有真正形成。到了两宋时期,潮汕的对外海上贸易逐渐增多,韩江下游出海口开始形成了辟望、风岭、樟林、东陇等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往来日益密切,且在此时出现了潮人的第一次移民潮。 到了明代,由于受海禁政策影响,许多依赖海上贸易的潮商失去了经济来源,但是受利益驱使,加之暹罗一带的大米在潮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许多潮商开始铤而走险,走上亦盗亦商的道路,张链、吴平、林凤、林道乾等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类特殊的群体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也很广,手中拥有庞大的船队,甚至他们还尝试在远洋外岛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明代谢杰也在《虔台倭篹》一书中记述到:“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由海商之事观之,若病于海禁之过严。”由此可见,虽受朝廷政策影响,但是潮商依旧没有断绝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了这条海上贸易之路。 而真正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潮商则应该从潮汕的红头船商帮算起,红头船始于清朝雍正年间,是当时皇帝“御批”给广东出海船只特定的颜色,方便与巡海水师区分沿海各省的商船,但是这一规定在广东其他地方实行不久就没有严格推行了,唯有潮汕各地的商船一直坚守着,后来也就成了潮商远洋船只的一种特殊标志,因此潮商也就慢慢成为了红头船商帮,而且也成为海上丝路上重要的“红头船商贸”,当时这支商贸船队航线远达东南亚的吕宋、暹罗、安南等诸多国家,而国内也与上海、台湾、广州、泉州、宁波等地保持着密切的海上贸易往来,全盛时期民间红头船数量达到300多艘。 潮商,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上的重要群体,除了出现的时间早、人数众多外,足迹还遍布海丝沿线各国,继两宋出现第一次潮商的移民潮后,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两次移民热潮,据载仅1782年至1868年这段时期,乘坐红头船抵达暹罗的潮商就多达150余万,因此向来就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这些遍布海丝沿线各地的潮商都具有强大的实力,他们很多成为了当地行业龙头,清乾隆皇帝就曾敕于庵埠人陈美“天下共商”的牌匾,可见当时潮商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作为以海为伴的潮商,在进行海外商贸活动时不但继承了传统中原文明,又融入了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他们具有敢于拼搏的拓展精神,又拥有大海的阔达,他们富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这种典型的海洋商业贸易精神是潮商与内地其他商帮最鲜明的区别,他们置身于海洋文化的惊涛骇浪之中敢拼敢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更直接促成了潮汕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为传播潮人文化与促进潮汕与海外的交往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
你是本文的第125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8、23 作 者: 罗伟伟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