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地方民风民俗的形成,总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潮汕地区中秋习俗,除了一些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外,还有一些本土特色的习俗,探究这些习俗的形成,其中不乏激情澎湃的家国情怀。如中秋节吃芋头,祭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的习俗。这方面地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中秋之夜,用芋头拜月娘,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芋作为一种时令食品,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深藏的意义呢?因芋头的“芋”字与潮州话“胡”字谐音。相传,元兵攻进潮州城后,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还规定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尤其是新娶媳妇的初夜要跟元兵睡觉。百姓忍无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的机会,在月饼下垫一“杀”字白纸,并放一盘芋头祭拜,用芋头作暗语,相约请元兵吃饼时齐动手起义。结果中秋之夜,起义如期成功。后来,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食芋之俗。剥芋头皮即剥胡头皮之意,告诫人们不忘过去受胡人统治之苦。 烧塔是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游戏活动。清代潮州各县、府志对此也都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儿童燃塔为乐。”清光绪《潮阳县志》曰:“(中秋)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 潮俗中秋烧瓦塔相传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现在完全成了一个喜庆的游戏。临近中秋节,孩子们四处收集残砖瓦片,选一个开阔的场地累砌瓦塔砖塔。小型瓦塔直径二三尺,高四五尺,大型直径七八尺,高丈余。塔基是用几块旧墙土角或石条砌成塔脚,然后找来几块砖头砌起一个瓦塔门,用旧瓦片从塔脚逐层砌起来,二片瓦之间留一空隙,第二层就在下层的空隙处叠起来,依次砌上去。在叠砌时逐渐收缩,成塔状,最后出现塔尖,用一砖片盖于塔尖。用柴草填实塔肚。黄昏,孩子们开始把柴草点燃。燃至夜半,熊熊烈火从砖瓦的缝隙向天上窜。这时,他们又将准备好的松香、食盐、硫磺和鞭炮往塔里撒,发出噼啪作响之声(似鞭炮)和蓝色火焰,十分好看。现在中秋烧塔还成了一些旅游景点招徕游客的重要活动方式。如汕头中信度假村、澄海莱芜景区、莲花山温泉度假村也在中秋夜举行烧瓦塔活动,但他们已把原来低档次的瓦塔发展为红砖塔,如中信度假村用2800多条红砖搭建起8米多高的砖塔,用水泥拌细沙把砖条粘固,像一座壮观的建筑物。塔建在沙滩上。中秋夜晚,烧得通红的塔身与明月大海交相辉映,辉煌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