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 看“神前” 岁时节日 图1张

    源远流长的潮汕庙会,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庙会中渗融的多元民俗活动,氤氲着潮汕文化的馨香,彰显着潮人对先人的感恩孝悌之风,激发了后昆踵武前贤的信心与力量
    “熙熙攘攘上街云,乡村庙会闹似春”。当马年春天降临神州,正月里的潮汕大地犹如被骏马奔腾震开了喜庆之门,霎时间变得热闹沸腾起来,乡间里社办庙会、赛神游、演大戏等民俗活动彼伏此起,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乡村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庙会,潮汕俗话叫“神前”。因此逛庙会就得先看看“神前”。“神前”的规模、摆设往往能反映出乡村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品味。从大年初一起,几乎天天都有村居“闹热”,有时一天有几个地方同时“闹热”,以庙会为载体的民俗活动亦因此横亘了整个正月。如果供奉的神像是多个村共有的,那么各个村年年都有“闹热”,但“灯脚”就得是村与村之间轮流坐庄,“老爷”(神像)自然亦就落在“灯脚”的神前。逢着“闹热”或“灯脚”的村落,乡民盛情磅礴,早早便到庙宇迎神祭祀。远远望去,神前灯烛通明,香烟缭绕,瓜果盘飧,一应俱全。祈福的人们摩肩接踵,把庙宇挤个水泄不通,车马喧嚣,洋溢着一派喜庆祥和的气象。庙会里涌动的滚滚热潮,仿佛能把初春的寒流融化。那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百闻不如一见,叫人大开眼界。难怪有人说,庙会才是乡村的大年。这话一点不假,在乡村,正月里如不逛一逛庙会,这个年似乎便过得寡淡无味。
    逛庙会,庙宇自是一大看点。潮汕的庙宇建筑仿似古代帝王宫殿,古朴典雅,庄严大气,雄伟壮丽。步入庙内,屋檐下、廊轩照壁上,随处可见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潮汕嵌瓷、彩画,或浮雕或平面,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龙翔凤翥轩然将飞,工艺精致,栩栩生辉,让人百看不厌。
    潮剧——这一古老的艺术样式,当仁不让地成为庙会这场民俗盛宴的一道“主菜”。如果“神前”没有戏,感觉便还不够过瘾,亦难以尽兴。有戏的乡村人气总是旺的。旷埕上搭起了大戏台,演绎着风情万种的古老潮剧。台上钟磬鼓瑟戛玉鸣金,如骏马长啸从身边骜驰而过;跌宕起伏的场景,仿佛将人带进了千百年前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里。棚下挤满了踮足看戏的人群,因此庙会戏亦被戏谑为“尖脚戏”。商贩似乎天生便有过人的捕捉商机的本领,此时,趁机在庙前棚下摆起摊档,兜售玩具灯饰、绢花小吃、糖浆甘蔗……琳琅满目的商品,把庙会装点成了“庙市”,不时还听到他们发出招徕客人的叫卖声。“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最高兴的当数孩子们,怀揣压岁钱,借这种时候,挤在人群里嬉笑打闹,中间不忘跑出来买点糖浆或甘蔗解解馋。庙会前卖甘蔗销路走俏。孩童时听小伙伴们说正月天冷甘蔗能“食烧”。后来才知道潮汕人在正月里吃蔗其实是为了讨个好意头,寓意生活能甘甜在后、契入蔗境,有诗云:“佳境谁能全蔗尾,危涂且无上竿头。”
    锣鼓队是乡村另一特色的民俗,亦是为“闹热”锦上添花的“角色”。戏演得正酣时,忽然间一阵炮响——锣鼓队向着“神前”巡行而来,俊男美女扛着彩旗款款前行,吸引了人们驻足观看。乡村一般都组建有自己的锣鼓队或英歌队,正月里“闹热”,便可派上用场。一支锣鼓队,大的村落得出动三五百人,少的也有一两百。彩旗旌麾过后,紧跟着演奏队伍,俗称“后棚”。年轻人多热衷看人看景,老年人更多喜欢听“后棚”,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队伍阵容、“后棚”演奏水平,大致可管窥到乡村的风貌及其文化积淀。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庙会、潮剧、锣鼓队……一切一切,璧联成一幅闳中肆外的潮汕图腾。徜徉在这古老的民俗文化里,仿若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古朴的乡土遗风,重回天真烂漫的童趣时光。
    源远流长的潮汕庙会,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沿袭至今,在乡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岁月流转,不变的是乡民对故土的情怀,对幸福梦想的眷恋与追求。庙会中渗融的多元民俗活动,氤氲着潮汕文化的馨香,彰显着潮人对先人的感恩孝悌之风,激发了后昆踵武前贤的信心与力量。

你是本文的第95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3、10
作 者: 陈泽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