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是潮州新年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游花灯和掷弥勒佛是节日里两项富有特色的活动。

    游花灯。当一轮象涂了淡淡胭脂的月亮升上中天,大街小巷便挤满了人,个个伸长脖子在等待花灯队伍的到来。“花灯来了!”只见巷头的方向传来了潮州的大锣鼓,热烈而又欢快的乐声。不一会,便见那灯光灿烂、色彩缤纷的游花灯队伍徐缓进巷而来。

    首先是一对对竹编的火把卷成倒“6”字,扛在肩膀引路,继而是一只通体透亮的大龙灯,雄赳赳、气昂昂。后面是一队穿着绫缎旗袍、浓状艳抹只着袜子不穿鞋的妩媚的潮州姑娘,轻轻摇着扛在肩上的黄红绿各色彩标款款行进,紧接着是一班腰扎黑丝带、打着脚绷、器宇轩昂的汉子,迈着大方步,合奏着大锣鼓。约莫过了半截巷,才见花灯依次出现。洁白的莲花灯、橘红的蜜柑灯、艳红的柿子灯、鹅黄中缀着嫩红的桃灯,摩肩接踵而来。一群金鳞闪闪的大鲤鱼蹦跃着忽聚忽散;好斗的斗鱼,怒张着尾鳍,正吻对吻咬在一起,上下扭打,前后翻滚;雍容华贵的金鱼,并不介入前面这场厮杀,只顾在藻丛中舒心地悠哉游哉;勤劳的大乌龟伸着长长的脖子,左刺右突想绕过一群水族匆匆赶路……正当孩子们手舞足蹈,观赏着色彩斑斓各式各样彩灯的时候,后面又涌上来的是对于人们最富有吸引力的屏屏花灯;在檐翅高翘、雕梁画栋的凤仪亭上,老态龙钟的董卓涎着脸皮在调戏美貌如玉的貂禅,年轻潇洒的吕布躲在花丛后面气得捶胸顿足,这叫《凤仪亭》;黄家的后花园,五娘在益春的陪伴下,倚着绣楼栏杆与陈三暗传秋波,抛下丹荔,这叫《陈三五娘》;被贬潮州的韩愈风雪交加中来到蓝关,这叫《韩文公冻雪》……

    花灯屏底座系用竹架搭成,上面的人物则用铅线丝纸作躯壳,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样的服装,面部是用石膏作模裱纸脱胎的,外饰天有草或涂粉,再用国画颜色涂绘而成,身高比真人略低。周围再搭配内景或外景。由于工艺师傅的精心制作,这些取材民间传说、历朝故事、潮剧人物或花鸟鱼虫、瓜果、祥禽瑞兽花灯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花灯屏部分任务甚至以真代假,令观赏者真假难辨,赞叹不已。每一屏花灯由四至八人抬在肩上。

    游花灯说,一般有十几屏,多达百屏,现在民间还流传这妇孺皆晓的《百屏灯》的歌谣,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禅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得手捶胸”一直唱到“百屏拜寿郭子仪”。队伍的末尾则是一只亭亭玉立的五彩凤凰。至此,观赏元宵游花灯方告结束。真可谓是洋洋大观,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除了游花灯,大街小巷、行铺、院落、祠堂也无不张灯结彩,单就太平路上历代的好几十座古牌坊,就挂满各式各样的灯橱,吸引着无数赏灯人留连忘返。除了元宵、游神赛会(游“安济圣王”)时也游花灯,一连几个晚上。最后还把花灯集中在一处,组织各方人士进行评比。每屏花灯都是由商家出资制作的,商贾们把花灯看作是事业发达的橱窗,因而都乐意在花灯上花钱蛤功夫。

    掷弥勒佛。花好月圆的元宵良夜,还有一桩赏心乐事:掷弥勒佛。

    元宵一到,街巷拐角处、祠堂旷程,便搭起一个个以竹竿做骨架,上面插满榕树枝叶张灯结彩的大棚子。棚子里面有一尊大佛,笑容可掬,肥头胖脑,长耳垂肩,裸着大腹便便的上身或端坐或半斜身横卧在地。在他的光秃秃的天灵盖、双肩、臂膀、肚脐、大腿、膝盖上爬满嬉戏打闹的小孩。他们有的额前留着“寿桃”,挽着冲天辫子,身上挂着腰兜,光着腚子。有的双手抱着大蟠桃,有的两人扛着一条大鲤鱼。这就是掷弥勒佛的彩棚。

    佛像是泥塑的。塑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按照设计的形态用石块、砖头、竹筐做骨架,用江泥和捣碎的稻草敷在外面;有的是就地利用断墙残垣的形状作骨架。上面的“顽童”,是潮州浮洋著名的泥塑彩娃,小的几寸,大的盈尺。

    到了元宵那天,棚主放放过了喜炮之后,掷弥勒佛的活动就开始了。

    人们在距离佛像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他身上的那一个彩娃,使劲掷去,彩娃被掷倒即中彩,棚主旋即捡起,用红纸把它包好,赠送给你,纵然掷碎,也依样赠送新彩娃。在一些命中较难的部位,如头顶、耳朵、鼻尖则中一赠三。这是一项老少喜爱的活动。尤其是那刚当新郎的小伙,刚娶媳妇的公公,他们得自抱孙心切,对准活泼可爱的彩娃,即使掷出几百个铜钱未命中也不气馁,不惜千金也要抱回一个彩娃。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替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乐滋滋地把彩娃抱回家中,认为这就是中了头彩,新年定能早得贵子早发财。于是人们又把彩娃叫做“喜童”。

  

你是本文的第1959位读者
来 源: http://www.gdwh.com.cn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