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古代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节期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潮汕民间,就把它称做“三月三”,也有些地方称它为“古清明”,或者是因为这个日子和清明节靠近吧。
    上巳节起源于上古的祓祭。祓祭是一种感生巫术,祓除的用意,在于闲春水荡涤不洁,祈求生育。这种巫术原本是施于女子的。汉代,上巳已经转变为节日,节日的主要活动仍是祓除。《后汉书·礼仪志》说,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涤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这时的祓除活动还多少有点巫术的意味,但无论是官是民,都用春水洗涤清洁的这种社会性行为,与其说是为了求子,倒不如说是为了养生。晋代,上巳节的祓楔,实际上完全是春天里嬉游郊野的娱乐了。啸友命侣,踏青山原;濯手足于清流,引曲水以行觞;宴饮吟咏,畅抒幽情,让自己的身心和大自然融会在一块。正是晋人风度改变了这个节日的性质。为了三月三,晋人写下众多诗文歌赋,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后,节日基本定型。唐人的《辇下岁时记》载:“三月上巳,有锡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楔饮踏青。”节日活动,也还是禊饮与踏青。曲江赐宴,场面的豪华,人物的繁盛,在伟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里,可窥一斑。那一种对享乐的追求,与晋人的风范,又绝然不同。
    潮汕旧时上巳节,多举行于士大夫阶层。节日活动也只是踏青与野宴,而他们所追求的,并非唐代的奢华,而是晋人的自然情趣。
    潮阳东岩,有一处北宋后期上巳记游的摩崖石刻,现在还保存完好,其文为:
    清源陈康年季昌,揭阳张希傅作霖,希孟醇夫,番禺郑完仲周,程江叶廷俊公郑,长乐张书仲审言,潮阳黄与棣绍耿,宣和壬寅季春三日,同诣辟牛岩谒颠师,缅想当年韩公尝造其庐,徘徊孤寞而还。
陈康年是当时的潮阳县令,这一次三月三的游冶,只是登山踏青而已。
    明代万历末,潮州士绅林熙春也曾经招友人作上巳之游,有《三月三,同曾封兄、张比部,邀阮令公登凤凰台》诗:
        永和千载系吾思,结客相携酒一卮。且喜步兵游梓里,因偕童冠集兰池    。兴来敌手棋方剧,话到知心席更移。不是嗣宗饶问俗,登临何以慰襟期。从诗歌的描写看,这依托的活动除了登高野宴之外,也不过下棋聊天而已。
    至于清代这一节日的习俗,各县志书记载基本相同。例如,乾隆《南澳县志》就说:
    三日,士大夫携酒邀游山水之间,谓之“踏青”,犹兰亭修禊事也。
光绪《潮阳县志》也说:
    (三月三日)士民皆登山踏青,修兰亭禊事。
这些方志里提到的“兰亭修楔事”,是引用《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典故,指的是曲水流觞的游戏。
    曲水流觞是三月三的节日古俗。原来大约是祓楔时,在河边掘地引水,成为回环曲流,参加游戏者在水边席地而坐,把酒杯放在水中,让它飘流,酒杯停在谁的前面,他就得饮酒赋诗。后来为了方便,干脆就用石板开凿曲水沟,修建流觞亭。这种习俗古代在潮州也十分流行,现在还存留的一些实物可作印证。
    潮阳东山水帘亭,就有一处年代久远的流觞曲水。南宋人所著的《舆地纪胜》就讲到它:
    水帘亭在潮阳县东山。泉溜四垂,若张帘于楹,且屈曲绕流于亭下,可浮觞以饮。看来,宋人已经利用这里的天然流泉,作浮觞游戏了。明永乐十九年
(1421)考中进士的潮阳邑人刘玘,在《东山八景诗》里也咏唱了水帘亭,涛序说:
        观其阿阜宽平,岩谷深邃,泉溜联珠,引以为流觞曲水,而鳞瓦翼然于其上者,曰水帘亭。
可知水帘亭在明代初年还是潮阳名胜,不过当时的流觞曲水,开始需要人工疏引。现存的流觞曲水在清代重修过。亭中,铺在地面的是一块大石板,上凿回歼;曲沟,引亭侧山泉灌入。亭前建石牌坊,牌坊两柱有楹联:
        高山仰止缘非偶,曲水流觞宛在兹。
坊上有“乾隆五十又二年丁未六月立”的题记,那是公元1787年,距离现在也已经210年子。揭阳仙桥镇桂竹园岩,古称北山岩,是一处花岗岩岩洞景观。有泉自岩下涌出,潺潺于乱石间。岩石上有摩崖,书“曲水流觞”四字,每字径二尺余,书法朴茂重厚,是光绪丙戍年(1886)郭春华所题。当年,这位郭先生携侣来游,也许就曾利用这石间流泉,效仿兰亭韵事。酒酣兴浓之时,泼墨题壁,为后人留下了这幅题刻。
    三月三,潮汕有些县份,还有一种值得提倡的尊师古俗,乾隆《普宁县志》载:“三日,登山踏青,晚于书馆饮酒,谓之‘春期’。”光绪《饶平县志》也说这一天“童冠敛会踏青,生徒送里师节,丰啬随宜”。你看,这可不是一个师生同乐的尊师节吗?

你是本文的第2535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文化源流》
作 者: 黄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