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潮阳有诗云:“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又有一首描绘端午节的古民谣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
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蕲艾。自古是潮人端午用于“辟邪”、“祛疫消灾”。 清代嘉庆的《澄海县志》载:“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簪在头发上,可辟邪。”民谣有:“端午半夏五月艾,悬挂门楣驱毒邪……”端阳日,街头巷尾,卖艾声声,芳香浓郁,有的人把艾叶扎于香囊佩带着,以禳毒气,祛病健身。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艾生田野,处处有之……五月五日采,灸病疗百疾,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更道出了患七年之病,只用三年的艾就把病治好。这些都说明古代用艾祛病保健疗效显著。 唐宋年代,潮州夏暑湿热交蒸,毒雾瘴氛,蚊虫群舞,瘴毒为灾。故此古俗忌为“恶月”,更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毒”蛰动的节气。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古人利用艾叶喷发出来的阵阵芬香,祛除瘟疫保安康。 现代医学研究分析,艾叶含有挥发油,主要成份为苦艾素。还含有鞣酸、氯化钾及微量的维生素B、C及A类物质。苦艾素有较强的杀菌和抑菌作用,还能兴奋血管收缩中枢和运动中枢,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之效。由此,古代潮人端午节采用挂艾、插艾的民俗,也是一种空气消毒、驱虫杀菌的简便可行方法,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当今仍然值得提倡。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