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圩即赶集。潮语“斗”读“凑”,含有凑热闹的意思。圩期有日日圩,有两日圩,三日圩,以三日一圩较为常见。或以每月的1、4、7日,或2、5、8日,或3、6、9日,各有定日,大抵相近圩市的圩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明清以后,潮州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日益稠密,圩场遍布潮汕各地城乡。据有关资料记载,潮州乾隆年间已有圩场130处,至民国时期,又增加到323处。 斗圩除了用固定的日子将周边地区的集市时间有意识间隔开来,以造成热闹的圩市气氛外,同时还有普通圩和专业圩之分,普通圩对所有来此趁圩的物流来者不拒,一概可以就地贩卖,因此,普通圩较为普遍,几乎星罗棋布于潮汕广袤农村。专业圩则根据需要和当地产业特点,先是无意,后经当地人的有意引导逐渐形成圩市。如饶平渔村的水果圩,茂之的竹木圩,盐灶的薄壳圩,普宁广太、洪阳的粮食圩,揭西绵湖的牛圩、澄海隆都店市的猪仔花圩,等等,便都是潮汕有名的专业圩场。 解放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购买力也大幅提升,农村圩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到了“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泛滥,连农民斗圩也被视为资本主义思潮泛滥,曾通令取消圩期。由此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受到农民的抵制。四人帮倒台后,圩期恢复。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潮汕的大小圩场,又迎来一个热闹而短暂的春天,潮汕农民再次尝到了“斗圩”的喜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潮汕农村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部分村庄通公路,交 通十分方便,物质也是日益丰富,已从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家争着分蛋糕,日日有市已是情理之中,人们再也用不着扳着手指头数圩期,不管早晚,什么时候想买东西,摩托车一开,不上半个钟头已满意而归,或者干脆人不出门,拨个电话,让商家送货上门。斗圩的自行消亡,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进步,,但某些专业圩场,如水果圩、竹木圩、猪苗圩、牛圩等仍然存在。 不管如何变化,农村这个大市场仍然是商家争夺的阵地,农民仍然是全国人口中的大多数,“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旧形式的斗圩虽然渐渐退出社会经济舞台,但又以新形式出现,商家和厂家根据农民需要,利用“赶大集”(实际也是斗圩)的形式不失时机向农村送科技、送农机、农资等物资。政府也因势利导,加以提倡,给斗圩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它的意义已不限于经济的互通有无,而是有意识的利用圩期传播文化科技知识,因此有人称之为“斗文化圩”、“斗科技圩”。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