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的潮汕婚姻嫁娶仪式中,有一个少不了的重要角色,就是“青娘”,也叫“青娘母”。青娘其性质相当于现代的伴娘,但伴娘的职责仅限于护送新娘,为其前后照应,使新娘不致寂寞和冷落。青娘除了照应新娘,还兼有婚礼主持人之责,要说好话、唱吉祥诗和一切有关礼仪事宜。说好话、唱吉祥诗民间称为“做四句”。 青娘的重头戏是应付闹新房。闹新房可以说是我国农村不论南北皆存在的民俗现象。闹新房虽然能给结婚带来一定的活跃和热闹气氛,但闹过了头常常变成恶作剧,特别是难免有流氓和无赖仔混迹其间,闹新房还带有调戏和侮辱性质,甚至闹新房还闹出了人命,新娘因无法收场而自杀。但婚娶是喜庆之事,一般人家对来宾都应该笑脸相迎。如何既陪笑脸,使闹新房者既适可而止,又保护了新娘,这任务就由青娘来承担。 传统的闹新房就是对诗,其中又有雅俗之分,俗者且不说它,雅者就是洞房之夜做四句,以奇思妙对妙语难对方,也以此来显自己才华。当然,这里头又有以文雅形式加进粗俗内容的,如用做四句、用双关语来揭对方的短处,如相貌、如家世出身等等。因为是文中带粗,雅谑含恶意,当然不便当场翻脸,这时候既考验新娘、新郎和水平,也考验青娘的水平。遇到这种场合,就要求青娘能文来文对,武来武挡,应对自如,为新娘遮护,不能使娶亲者难堪。在清末民初,由于此风最盛。在府城、县城甚至较大乡镇均有专业的组织,谓之诗班。如古城潮州,当时就有好几个诗班。 加入诗班的职业青娘,一般都生得眉目比较清秀,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品行也无甚可指摘。这些人,有不少原来出身“好人家”,只是中道变故,过着清苦日子,但又喜欢热闹,就凑到一起组成“诗班”,平时在一起唱唱歌册,到了人家有了婚庆,就被请来当青娘。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好事者,只要知道谁家娶亲,常常不请自到。有的是来凑热闹,讨赏钱,有的不光是为了赏钱,还特意来寻隙,还有一些不是出自同一诗班的青娘母,也借机前来“拗脚手”、“比灵俐”,和青娘唱对台戏。那情景,有点类似电影《刘三姐》的对山歌那个情节。 婚家晚宴之后,先在洞房门口摆上红漆椅条,这是给请来的或不请自到的宾客坐位。凡是有意闹洞房或想看闹房的就在漆椅条上坐下。此时,洞房垂下门帘,按惯例,除青娘母外,均不能进入帘来,也不能随意翻帘,只能在帘外向主人道喜,主人除敬茶敬烟敬糖之外,一般还封有红包。之后闹洞房的重头戏——青娘与诗班的唇枪舌战就此开始。 对诗的序曲,就是念“卷帘诗”,由诗班中的活跃份子开头。此时,青娘不能表示胆怯,须扶出新娘与家人见面,并一一行礼,然后新娘退后,青娘母原地不动,诗班的领头者即随口念出四句,如不是有意寻畔闹事,开头的四句一般是比较温和的吉利语和祝贺语,比较有涵养的青娘母,也应以礼相待,对以互相致意诗句。故虽有挖苦但仍不失贺喜之意,此种四句在社会上还有流传。如:新娘目瞄瞄,胜似观音娘,新娘目土土,胜似老蛤牯,新娘入门兴,目尾吊枝灯,新娘目鼠鼠,来年生贵子;新娘嘴阔阔,钱银赚到钵,等等。对这类“先贬后扬”的“雅谑”四句,青娘也要采取同样方式回敬,也“先贬后扬”,但要掌握火候,要给对方留面子。一般情况下,开始的应场诗句都是公式化的套用语,常用语,很快对完,此时众人兴致方浓,也即是大展才华的时候,调侃式的即兴诗随口而出,互争互抡,倒也饶有趣味。有素养的青娘,此时仍能沉得住气,仍能把握火侯,正确引导,也有一些青娘,对得急了,几乎忘记自己身份,只想逞一时口舌之快,把什么禁忌都抛之脑后,只要能对上,能抢白对方就好,不仅浅俗,有时粗鄙可笑。总之,请来一位有水平的青娘,能使新婚之夜欢快的气氛活跃不少,也为嫁娶双方解决了不少难题。所以,在清代至民国时期,潮汕人有婚姻嫁娶,只要有能力的,大都愿意请青娘充当这一“欢乐使者”的角色。 现在在城市有了包办婚丧吉庆的公司,说不定有一天,高素质的现代青娘会重新活跃在婚礼庆典上呢。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