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棉湖,这座面积33平方千米的千年古镇,除了现代商业气息浓烈,古朴的韵味也是浓郁的、令人神往的。 很多朋友来棉湖,我都会花上大半天的功夫,走路带他们逛一些古朴的景点,如云湖公园九曲桥、郭氏大楼、兴道书院、曾习经湖楼书斋遗址、基督教堂等等。然而我最乐意介绍的,还是古风犹存的打铁街。 棉湖镇老城区的很多街道,均是以行业命名:打油街、米街、粥匙街……打铁街也不例外。难能可贵的是,如今其他的街道都失却了当年的繁荣,米街没有卖米的,打油街也没有人打油了,粥匙街不见粥匙,而打铁街依然家家打铁卖铁。那原始的风貌,显得古朴而不失活力。 棉湖镇打铁街与粥匙街相接,粥匙街如今破败不堪,很多人家都搬走了。而长仅200米,宽1至2米的小街——打铁街,依旧云集着打铁作坊近百间。据爷爷说,这里当年整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随处通红的炉火,飞溅的铁花亮丽夺目,而那一条条被炉火烤成古铜色,上下翻飞的手臂,更使得这条古街焕发出无尽的活力。 如今步入打铁街,心情格外舒畅。这条弯弯曲曲的窄巷,两边是古色古香的楼阁,街面的石砖,仍保留着旧日的风貌。我如同探古访幽,小心翼翼地享受着这方安静的境界。明亮的日光,透过小巷的狭长空间,零散地洒落在摆放着的铁器上。铁器有的生锈了,有的反射着熠熠光芒。犁、耙、锄、镐、镰、菜刀、锅铲、刨刀、剪刀、门环、泡钉、门插,商品琳琅满目。这其中有农用的,也有日常生活所用的。难怪这里的人都自豪地说:凡是在大都市买不到的铁器,这里均可买到。 铺面做生意,铺内勤打铁,地方不大,才华却在汗水里发挥得淋漓尽致。累了,妻儿端来一碗粗茶,匆匆灌进几口,继续干活。他们甚至连汗水也来不及擦一擦,就是要力争把祖宗的事业发扬光大。聪明的铁匠,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始采用机器进行生产。但是,他们不全是使用机器。很多时候,他们还是采用手工打、磨、钻,虽然往往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耗上大半天才对产品感到满意,但是功夫足,产品耐用,他们很是欣慰。 打铁街最出名的产品是剪刀。“棉湖剪刀”,以其造型美观,锋利耐用而同“王麻子”、“张小泉”等名剪齐名。棉湖剪刀除供日常生活之用的剪刀外,近年又研制开发出园艺剪刀系列产品,有20余个。千余年历史的打铁街,所制铁器真可谓“千锤百炼”,故其产品也驰名中外,畅销不衰。 其实,我所见到的打铁街,生意格外萧条。来往的人,很少,只有小巷里的阳光,格外的可爱、温暖,更显得打铁街的清幽雅致。 很多人就靠着这微薄的生意,供养全家,培养着子女读书做人。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打铁街的人格外淳朴、善良。不管买不买铁器,一走近铺面,他们都面带微笑,津津乐道,介绍着各种铁器,大大满足我的好奇心。他们似乎很容易满足,一头扎进祖辈留下的产业上,延续这今天算是很落后了的手工艺,夜以继日劳作着。当然,有的人跳槽在外打工或做生意,但是更多的人还是遵从祖辈的事业。 午后的时光,格外的悠闲。茶余饭后,放一曲潮剧,打个盹,或者洗刷着碗筷,让碗筷轻轻碰撞的声音,演奏着快乐的生活之歌。打铁街的人们,住着小楼,或者平房,过着自在充实的生活。 千年古镇雅韵绵长,打铁街里安居乐业。虽然有点落后,有点保守,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令身处钢筋水泥城市里的“现代人”羡慕不已却无法企及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
你是本文的第95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10、1 作 者: 黄洁宇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