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潮州盐业之盛,从王安中的诗句中可见一斑。王安中,曲江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他于北宋末年路过潮州,曾写有《潮州道中》七律一首,形象地描述了潮州的风土人情: 火轮升处路初分,雷鼓翻潮脚底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 岭茅已远无深瘴,溪鳄方逃畏旧文。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 诗中“万灶晨烟熬白雪”写的就是潮人凿井取卤,垒灶煮盐的情景。在诗人眼里,潮州大地盐灶星罗棋布,放眼望去,煮盐之炊烟袅袅升腾,煮好的盐铺在阳光曝晒,白皑皑如雪花般耀眼,满眼诗情画意。 盐业不仅是潮州重要的税赋来源,还成为观风潮州风土人情的一道独特风景画,这种现象自宋代一直延缓到清代中期。宋人王安中有“万灶晨烟熬白雪”的诗句,清代嘉庆年间修的《澄海县志》也载有《澄海八景》,其中“华坞雪”便是八景之一,华坞在现在汕头市区,中山公园附近。南方无雪,何来晴雪?而且将其列为一景?原来所谓雪也是铺开来晒白盐。清代以后,由于华坞这个地方离小江盐场和招收盐场都相对较近,而沙汕头这个渔村渔港已不再象以前那么荒芜,不仅开始热闹起来,交通也较方便,而且有大片的冲积地可作晒盐之用,于是小江场和招收场的盐都奉命运来这里曝晒。当时华坞的晒盐场一定场面壮观,不然便不会成为全县八景之一,诗人争相吟咏,各逞风骚。在诸多咏“华坞晴雪”的诗中,有一首是时任县令的金廷烈所写: 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不信炎陬地,齐开六出花。 读诗以证史,宋人王安中咏的是挖井、垒灶煮出之盐,清人金廷烈咏的已是引海水上盐田,再经赤日晒出之盐。在诗人笔下,潮盐生产方式已发生了变化。 正是有了“华坞晴雪”,潮汕地我的盐业中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向沙汕头转移。其时,小江场和招收场的名称、建制及机构虽继续存在,所管辖范围也大体未变,但既然盐大多运到当时不甚起眼的渔村沙汕头,利用它广阔的荒地进行曝晒,那么,屯盐的仓库,管理部门也势必与之相配套。今天我们已无法得到更多的有关资料,知道由于潮盐运到汕头曝晒和储存,对这个小渔村的经济起什么样的推动作用,但从现在汕头市区仍存与盐有关的地名,如盐埕、盐部街、盐埕街、盐埕头等等,至少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沙汕头成为潮盐的仓储和转运中心,这个往日平静的小渔村,已开始受外人关注。 在潮汕,与“盐”字有关的地名简直不胜枚举,除了上面提到的盐灶乡和汕头市盐埕、盐部街、盐埕街、盐埕头等等,在古代,潮州的亭驿就有一处直接叫盐亭驿。盐亭驿地名的出现可以说历史最为悠久,唐代已见于图志。《元和郡县图志》载海阳有盐亭驿,图志曰:“盐亭驿,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万灶晨烟熬白雪”的诗句只能到史册中寻觅,“华坞晴雪”也早巳被新的八景所代替,留存下来也就只是如盐埕、盐部街、盐埕街、盐埕头老地名了。它也已如一页页业已发黄的老照片,让人们追思潮汕盐业之盛,让人们记住它昔日的辉煌。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