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绝迹的敲罟作业 最新 图1张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敲罟(潮汕话称“扣孤”)捕鱼在广东沿海很盛行。小时候我们在汕头旧海关前的海边码头不时可听到罟船在内海湾敲罟捕鱼那有节奏敲打木板的声音。
    60多年前的沿海海域,海产资源丰富,每次敲罟的罟艚船归来,都是满载而归。渔港码头到处堆满鱼,人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忙于卸鱼、分装鱼产品和运鱼。鱼产品最多的是大小金龙鱼(黄花鱼)、姑鱼,其次是巴浪鱼、带鱼和各类杂鱼。随着罟艚船的到来,不但肉菜市场鱼架上堆满各式鱼产品,地面上还有堆成小山一样的鱼杂堆。有时罟艚船晚上回港,鱼多了,还会堆放到市场门口周边的街道旁或马路旁,挑灯叫卖,吆喝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大量鱼产品的到来还带动一批鱼贩挑着大小鱼担走街串巷叫卖:“来买鱼哦。”那时鱼多价贱,一斤大黄鱼只要一角多钱,便宜时甚至是几分钱。那年代没有冰库提供冷冻,无法长久保存,政府还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更多小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
    敲罟捕鱼是一种大型的集体性渔业,一般有两艘大渔船(也称罟公和罟母),再配罟仔小船二三十条。敲罟船队抵达渔场后,罟公罟母张好网,并通过旗语和吹号,指挥小船包围鱼群,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条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上的木板,通过水下声波使石首鱼科鱼类的鱼脑石产生共振,将鱼震晕,船队再把震晕后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通常人们将两艘大船和数十条小船,上百人协同作业的一个组合称为一艚,因此敲罟的船队俗称罟艚。那时海产资源相当丰富,因此捕获量甚丰。小时候听说敲罟常遇到大而密集的鱼群,有时罟船都已满载,捕捞起的却只是被震晕的一部分鱼,收不完的鱼只能任其死亡沉入海底。
    据说敲罟捕鱼作业是潮汕地区发明的一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捕鱼法,一段时间还被当成先进的捕鱼作业被秘密传播。据潮汕地方史志记载,敲罟捕鱼作业在明嘉靖年间始创于饶平大埕乡,之后陆续传入南澳、澄海、潮阳和惠来各县。旧时潮汕虽然海边各县均有敲罟,但规模小作业范围也较小,而且多在春汛进行,对资源破坏不太严重。后来敲罟作业扩散到福建浙江一带,1955年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捕鱼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全省推广,使得那段时间闽浙沿海敲罟捕鱼迅速发展,捕获的鱼产品产量急剧上升。
    敲罟作业成本低,效率高,石首鱼科鱼类经不起敲罟声的共振折腾而被震晕以至死亡,捕获的鱼产量翻倍增长。虽获得高产,但对海产资源的破坏严重。1959年,鉴于敲罟作业对鱼类资源破坏严重,且屡次引发渔场纠纷,遂被国务院明令禁止,敲罟作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以至绝迹。

你是本文的第504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1、27
作 者: 欧创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