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盐业是潮汕地区最具传统意义的产业,这一古老的产业,开启了潮汕的人文发展史。很多资料显示,由于种种原因从北方辗转南来的先民们,来到大陆的边缘,之所以决定在这里定居,乃是看中此地最适宜“煮海为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盐和铁一直是统治者的命根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冷兵器时代,铁的重要自不必说,盐,是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历来为官家所掌控。盐分为矿盐和海盐。矿盐即井盐,产于内陆,开矿掘取;海盐,从海水中直接提取。制盐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维持生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就会揣测到先民们当年寻觅到这种生存方式后是如何欣喜若狂,从而毫不犹豫地决定“长做潮汕人”。 史载,宋仁宗天圣间年(1023-1032)潮州盐业产销已具相当规模,盐政机构随之加强,在海阳、潮阳设置小江、招收、隆井三个盐场,分设巡司,招收是达濠的古称,为都建制,加上砂浦都,管辖范围与今日濠江区大致相同。这个招收,很有点“原本并不管理,后来才纳入”的味道,但正是这个称谓,让达濠人心理上常有一种叛逆、边缘的特质。巡司即是巡检司,负责盐场的生产管理和稽查。据地方志记载,招收盐场分设河东栅和河西栅两处,河东栅包括、青洲、下五乡、葛园。河西栅包括钱塘、凤岗、马窖、羊背、南山。达濠本岛自此又称河东。 “煮盐”是指一种生产方式。林大春撰《潮阳县志》(隆庆版)说到“惟砂浦至于招收,地近俗殊,砂多美土,招多健儿,煮海为盐,下广为生,千顷霜飞,万斛鸥轻。”如何“煮海”?曾问老盐工,都说不知道。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方知确实是“煮”,其法为:在海滩累起“盐灶”,架上大锅,取海水入锅,生火熬煮至干,锅底即盐出。濠江区钱塘社区建乡于宋元,立乡主业就是“砍茭萣(海边的一种灌木)以煮盐”,还有澄海区的“盐灶”,地名就是从这产业而来。但是,煮盐的产量极其有限,后来就被“晒”所取代了。“晒”的方法是,潮涨之时,引海水灌入盐埕,洒上盐卤,烈日蒸晒,水汽上升,几天之后,即可见盐。潮汕神童苏福有联曰:“任卤浸咸蒸”,或可印证。晒盐产量大大提高,成为延续至今的生产方式。 “煮盐”和“晒盐”最盛,当数达濠。在很长的时期内,晒盐是濠江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第一产业”,出海捕捞和耕种只能算是第二和第三。隆庆潮阳县志载,洪武年间,“招收旧管盐田四千三百二漏七分六厘”,产量则占了大潮汕的一半以上,招收盐场产出的海盐还特别好,一直是广东的一等精品盐,曾经作为贡品专供大内之用。可以说,是这白花花的海盐,使达濠成为潮汕四大古镇之首,名扬海内外。 据《地舆志》,汉魏以前,达濠并非整一海岛,而是分成三个岛屿,大致位置是广沃大山、大望山系和香炉山系,海水隔开,其后沧海桑田,在韩、练、榕三江冲积之下,三岛由海滩连成一体,这个过程使盐田迅速扩张。所以,招收盐场的形成因年代不同而相差较大。比如说,河渡盐场可上溯至唐乾元年间,塘边盐田则在南宋初年形成,至于马窖和青洲盐场则稍后,大致在明末才形成规模。据说塘边仍遗存宋代盐田的界碑。笔者几次勘踏,遍寻不获。有盐场就有盐栈,那是海盐的转运中心,现存的古盐栈有河渡和马窖二处,马窖盐栈建于光绪年间,仅一百多年,河渡盐栈更早一点,确切年代已不可考究,除了盐栈,各处盐场仍存有使用至今的石碾、咸沟、卤池、水闸等等。 今天古老的盐田已见沉沉暮霭,走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现有盐田面积不及明代五分之一,能正常生产就更少了,其中面积最大的青洲盐场也面临挑战。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猛然惊觉,心生眷恋。逝者如斯,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和回望?
|
你是本文的第172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6、17 作 者: 陈坤达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