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鱼” 最新 图1张

    清嘉庆版《澄海县志》记载:“身行潮中,下着假屐。假屐者二足,削棍为之。行海中,更相为换,潮深则着高者,长丈余。潮浅则着低者,长数尺。逐步浅海中之,或日或夜,随波上下。”
    据此,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着长木跷,手持长竹竿在浅海中劳作的捕鱼景象。
    明朝的时候,在潮汕的一个海边渔村,有一个年轻人得了麻风病,村民便将他流放到一个不知名的小海岛上。在那个海岛上,他碰到一个女野人,女野人 找来草药帮他治好了病,两人也产生了感情,生下一个小男孩,名叫小海。
    由于长期居住在那个不知名的海岛,年轻人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有一天,他发现在海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渔船,他用树枝点火向渔船上的渔民求救,渔民们救了他们父子。小海的母亲回来时见船只已远去,她一边悲伤地叫喊,一边拼命地往海里游,一个海浪打了过来,将她卷进了茫茫大海。
    小海后来做了官,为了寻找母亲的遗骨,他叫来几十名官兵手拿长竹竿,脚穿长木跷下海寻找,结果遗骨没找到,倒是把一大群鱼给赶到岸边。消息很快就在海边的渔民中传开,渔民们开始用这样的办法捕鱼,一直传到今天。在澄海,还真有一群踩着长木跷在大海中如履平地一般行走的渔民。渔民把这种捕鱼方式称为“洗缉”,也叫“答鱼”,准确的应该称之为“哭鱼”。
    在渔民中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农历初九和二十三早涨晚涨中午干”(早上晚上涨潮,中午退潮)。渔民祖祖辈辈就按潮涨潮落的规律确定出海时间。准备出海的时候由一个人负责吹响海螺,渔民听到海螺声就动身出发到海边集合;现在通信发达了,但他们还是保持传统的劳作方式。
    出海时几十个人分工明确,集合后就分成两条粘木船,船划到一定水深的海域,然后朝相反的方向以扇形划开,并逐次放人下海。另有一个人负责将一根长竹竿系着一面红旗、绑着一个竹篮插在海岸边,这根竹竿如同灯塔一般,为出海捕鱼的人指引归来的方向,据当地的渔民称这根竹竿还有着平安和丰收的祈愿。
    出海的渔民手拿长竹竿,脚穿长木跷,腰上还系一双短的木跷,到了水浅处再换,(木跷一浮出水面人就会失去平衡)如履平地一般行走在大海里。他们 一边口中唱着“嗬-贺-荷-贺-哎!”一边用长竹竿拍打水面。
    几十个人在海面上渐渐围成一个扇形小区域,他们当中有几个人在这个区域里负责投放渔网,网放好后大家再齐心协力收拉渔网。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当渔网露出水面的时候,网里总会奇迹般的出现大大小小、活蹦乱跳的鱼儿。
    每次出海捕鱼回来都会有一个场面壮观而有趣的分鱼仪式。大家把捕到的鱼堆放在沙滩上,按人数将之平均分为若干小堆,接着大家便排成一排,随着其 中一个人说“走”,几十个人就围着鱼堆转圈,过了一会儿又听到一声“停”,大家就停下来。
    此时,每人旁边的那堆鱼就是他此次出海捕鱼的收获。渔民们以最快的 速度把自己的鱼装好,然后就往城里赶集,盼望早点到城里卖个好价钱。
    日月如梭,在当今现代文明中,这些淳朴的渔民还保留着原始的捕鱼方式。但渔民们渐渐老了,而现今已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这一古老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民间捕鱼方式也许再也看不到了。

你是本文的第178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6、17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