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小巷,两边尽是金字形的山墙连着门楼,墙上爬满竹藤、勒杜鹃,间或飞出一桠龙眼树、玉兰树—–一个个镂花刻鸟的金漆木雕门楼或敞开、或紧闭,静谧的门楼里总可见到姑娘、少妇、老妪埋头在圆圆的花规下飞针走线。这就是潮州抽纱女工。清淡高压、享誉海内外的潮州抽纱就是从她们手底下诞生的。潮州抽纱的历史约100年。
抽纱的原料有:亚麻、竹丝、法丝、乔其纱等,针法发展到多达100多种。 根据地方志书上的记载:“其妇女之俗,百金之家不昼出,千金之家不步行,日勤女红,布帛盈箱”,“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亲为豫治嫁衣,故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女孩子长至六七岁时,母亲就要让她坐在自己花规旁,一边帮穿线,一边默记针法;稍大一点,就要在旧手帕上描上花样,套在花规上手把手地让她练习各种针法。以后就到绣庄领些比较粗糙的绣件,既是练习,又是赚钱。十一二岁,已能在母亲为自己准备的嫁衣上描花绣鸟了。十来岁,已成了母亲的好帮手,到了出嫁年龄,则掌握了相当娴熟的针法。 男女青年说亲时,男家总是打听她的抽纱手艺高不高。婆家以能娶到抽纱手艺超群的媳妇为荣。过门的媳妇不事抽纱,被视为缺乏家教、好吃懒做的人。善于抽纱的媳妇合家敬重,邻里夸奖。潮州不单有女绣工,还有男绣工。清代的男绣工,甚至“精于女工”。潮州流传着许多赞美绣工的佳话。如:绣工不时要在井台、磨刀石上磨去手指上的硬茧,使手指保持纤巧、灵活;有的绣工绣到半夜,碰到难题竟跑到阴森森的寺庙里观察菩萨头上的幡帐绣品。潮州普遍流传一则绣花女与《姑嫂鸟》的故事:天仙样的姑姑是绣花的神工,颜如玉的嫂嫂是绣花的巧匠。姑嫂俩绣了桃花绣兰花,玫瑰、菊花全绣遍,唯独没有绣过梅花。杨梅开花在三更,即立即结子,谁也没有看过杨梅花。于是,姑嫂商量好,带上花规、针线星夜上南山,就在杨梅树下等待杨梅开花。寒彻骨、露湿衣,终于挨到杨梅开了花,姑穿针嫂引线,姑嫂边看边绣。忽然,林子深处一声长啸,跳出一只南山虎,咬起嫂嫂就跑。吓昏了的姑姑,醒来之后,不见亲嫂嫂,只见鲜血殷殷染花规,染得刚刚绣出的杨梅花一片嫣红。姑姑见花不见嫂,悲痛欲绝,捧着花规一边痛哭,一边呼唤:“嫂呵,嫂呵—”寻遍一山又一山。就这样,姑姑变成了一只杨梅鸟,每当杨梅鸟花开之后,就到处悲啼着:“嫂呵,嫂呵—” 近代,绣工也渐渐产生了灵魂信仰,出现了祭祀“绣花娘”的活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