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中的蓬沙书院

纪雪山正在为木雕上漆

纪传英(中)、纪雪山(右)、纪雪峰(左)父子三人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近段时间以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省级传承人纪传英的带领下,一群古建筑修复师马不停蹄,为龙湖区外砂街道蓬沙书院进行修缮工作。纪传英告诉记者,他们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将尽可能还原这座省文物保护单位百多年前风貌。

纪传英从事古建筑修复行业已有四十多年。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古建筑修复劳心费力,身体力行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他的儿子纪雪山子承父业,父子联手让不少“古建”重焕新生,生动地诠释了精益求精,干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

心怀敬畏致力古建修复

潮汕古建筑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保存着潮汕人最悠久、最深刻的家乡记忆,让在外漂泊的游子们记住乡愁,唤起人们一起守候乡土的情感。

一直以来,古建筑的保育活化备受重视。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为“多格局、重装饰”,并涵盖了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和彩绘等多种装饰技艺,兼具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由于潮汕地区多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酷热、潮湿等气候特点,使潮汕先民在建筑营造中,必须考虑具有抗风、抗震、防风、防蛀、耐晒、耐涝等要素。整个营造过程从设计、施工、安装到装饰,每一环节均彰显了潮汕人民精细化的审美品格和务实性的生活理念。其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纪传英与纪雪山父子,都是该项目的传承人。对于每一处古建修复作品,他们都心怀敬畏,坚持做“细”做“精”,追求尽善尽美。近年来,经过他们的精雕细琢,一处处古建筑、老经典得以“重生”,比如潮南东里寨、濠江达濠古城、澄海塔山寺、龙湖腾辉塔、妈屿“陶铸亭”,等等。40多年来,纪传英带领团队修复的项目有四五百处,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还有东南亚等地。

三代传承接力社会担当

修复古建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虽然工作艰辛,但在耳濡目染下,纪雪山对这门传统技艺“情有独钟”,中学毕业后便加入父亲的古建筑工程队,从工地的泥木匠做起。在父亲及多名匠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刻苦努力,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然而,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涉及建筑学、工程力学、材料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从艺者需要从理论到施工实践中长期的历练。三十年来,纪雪山从施工员、项目经理到公司总经理,他始终坚守在工地一线。

如今,即使身为非遗传承人与团队负责人,纪雪山每天仍忙碌于工作室和施工现场,从事各项“复古”工作。就拿为木雕上漆来说,记者现场看到,纪雪山神情专注,手法讲究。他表示,木雕在潮汕传统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而这些惟妙惟肖的木雕,全靠木雕师傅一双双灵巧的手创作。

纪雪山认为,让古建筑恢复原貌,就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每接手一项修复任务,他都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探究建筑的细微之处。如今,下一代也将接续这门手艺。纪雪山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在读建筑设计,他的侄子读的也是设计专业。“我们是第二代,他们是第三代,将培养他们继续来从事这个行业。”纪雪山说:“作为手艺人,我们有一个心愿,就是把这门传统技艺代代传承下去,留住历史文脉,为城乡增彩。”

将与院校联手培养更多“守艺人”

小公园开埠区,承载着汕头的历史印记,见证了汕头的发展变迁,是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

2016年以来,纪传英团队参与了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保育活化修复工程,纪雪山是项目总负责人。纪传英团队仔细参阅汕头的历史建筑资料,研究骑楼文化,借鉴欧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特点,制订出修缮方案。在施工现场,纪雪山指导施工人员,从建筑物的整体效果到每一处拱廊、窗棂的山花装饰,都力求恢复建筑原貌。历经4年时间的不懈努力,项目已完成5万多平方米。“这个建筑物本来有什么历史,我们都会尽全力如旧恢复它,我们有义务去做这件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修缮古建筑的意义。”纪雪山说。

自保育活化工作开展以来,沉寂多年的小公园开埠区一步步蜕变,一座座历史建筑逐渐重焕光彩,昔日“百载商埠”的历史风貌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现在的小公园,骑楼古色古香,街巷清新雅致,各式招牌尽显民国风情,让人仿佛进入了历史隧道。而每逢节假日,这里更会成为热门打卡点,吸引着大批市民游客前往游玩。

纪雪山告诉记者,下来他们还将与院校联合,培养更多的技工,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解、传承这门传统手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