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群众生活逐步改善,潮阳区民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批世代耕山务农的农民成名成家,传统艺术绽放新花,蔚成了海滨古邑的独特人文奇观。

    潮阳历史悠久,漫漫的岁月,孕育出灿烂多彩的区域文化和绚丽斑斓的民间艺术。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曾被誉为“潮阳三瑰宝”,是潮阳的传统文化。英歌舞源于明代,近年来,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潮阳民间艺人对这个舞蹈推陈出新,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舞姿,使之更加完美。近年来,潮阳英歌舞先后应邀到北京、成都、浙江、香港、澳门、广州等地演出,每次都备受赞誉。目前,区内的村一半以上都有业余英歌舞队,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穿街过巷为群众演出。笛套音乐相传是明代宫廷乐师李乐退休回潮阳时带来的,以宫廷的古乐和传统的潮州音乐糅合而成,演奏时乐声悠扬、幽婉,备受群众欢迎。1956年,潮阳笛套音乐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地方乐种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汇演,获二等奖,并被上海唱片厂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近年来,潮阳笛套音乐这个传统艺术似枯木逢春,文光街道成立了笛套音乐演奏队,经常为群众和来访的海内外宾客表演。潮州大锣鼓队更是遍布城乡,区内各村(居)几乎都有大锣鼓演奏队、潮州音乐室。其中,西胪镇波美村还成立了老人演奏队、贵屿镇坑仔村有寿星乐队,老一辈民间艺人不但自娱自乐,还把技艺传授给年青一代,像坑仔村,老艺人义务培训了一支20人的青少年音乐队,这些年轻人现在都能单独演奏,逢年过节为群众表演。剪纸艺术历史悠久,相传唐宋时期潮阳的剪纸已“饮誉各州县”,目前,区内剪纸艺术之花越开越艳,老一辈剪纸艺人把技术传授给年青一代,目前的剪纸队伍既有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姑娘和少女。潮阳市文化部门选编了一批优秀剪纸作品,出版了《潮阳剪纸》的专集。

    如果说,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是潮阳民间文化的“三瑰宝”,潮阳石雕、纱灯、泥塑则是民间艺术的三颗明珠。石雕艺术兴于唐宋,灵山寺大颠祖师墓塔的石刻作于唐代长庆4年,虽然经历1000多个春秋仍显示其高超工艺技巧,贵屿镇泗美村有“石雕之乡”称誉,全村1000多人口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石雕业,上世纪30年代该村工匠为谷饶深洋花篮祠雕刻的6个石雕花篮,以其精湛技术轰动潮汕,1956年有二件石雕花篮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该村有石雕艺人5人应邀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石雕创作,石雕艺人庄荣业创作的《龙虾蟹篮》于上世纪60年代被选送参加在塞浦路斯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展出,备受赞誉。改革开放以来,泗美村的石雕工艺品远销国内各地和欧美、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日本客商誉为“刻石成金”的村庄。在贵屿镇,泥塑、纱灯两大工艺也独具风韵,联坝村老一辈泥塑艺人郭云山,上世纪30年代已闻名海内外,被华侨巨贾胡文虎先生聘为香港“虎豹别墅”和新加坡“虎豹公园”泥塑技师,其创作的《西游记》人物泥塑和当时各国总统塑像轰动世界各地,近年来,郭云山先生的子孙也从事泥塑艺术,以其巧夺天工的技艺饮誉海内外。华美村有“纱灯之乡”的美誉,该村著名纱灯艺人陈植坤目前已成立了家庭式纱灯作坊,制作的纱灯有山水风景、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龙虎狮象等等,并由传统不会转动的纱灯变为“活景”,人物会做简单的劳动动作,武将会使枪弄棍,动物会走跳,技艺精巧,引人入胜。

    潮阳英歌,笛套音乐、剪纸、石雕、泥塑、纱灯这朵朵奇葩,越开越艳。2002年,中央电视台派出摄制组,详细介绍了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并于当年春节黄金时段以《侨乡风情》为题,以长达30分钟时间在第七套节目播出。

你是本文的第148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3-06-15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