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于民风民俗 俗语兼有民俗语汇性质,有不少俗语即出自民俗事象,再由民俗事象提炼出俗语来。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的施宝义等编的《歇后语例释》中引了一条歇后语:“正月十六日贴门神———晚了半月”,比喻已经迟了,错过了时机或不合时宜。这一俗语出自中国民间春节贴门神之俗。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的应劭《风俗通》引《黄帝书》说:“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援以苇索,执以食虎。”后来,人们便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于门两边用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但据西汉·班固撰《汉书·广川王传》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绔长剑。入唐以来,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代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载,唐太宗有病,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奏曰: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于门外以待。太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因命画工绘二人之像立于门外,邪祟因此得息。后世沿袭成俗,并且由此演绎出“正月十六日贴门神”这句俗语。 潮汕俗语中的不少俗语,就是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如“十五正来看灯”,喻人是可以变化的,不要看扁人,这俗语的语源即来自元宵夜赏灯。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传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周勃、陈平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平定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每当这个晚上,刘恒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后来司马迁建《太初历》,便把这一天定为节日。而在上元燃灯之俗,正式大规模开展要到隋唐。《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绵亘八里……以昏达旦。”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由此可见隋唐时灯节规模相当大。过去,潮汕乡村的祠堂前总是挂上种种绘像故事内容的灯。每一屏灯绘一个故事,民间曾有《百屏花灯歌》流行,可证其盛。 来源于人文历史 不少历史上发生的事,经过千百年来的口头传承,演绎成了一句俗语。如“斫断手指头”,比喻决心很大。这句俗语就是来源于唐朝名将南霁云的故事。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他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30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像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上拔出佩剑,斫断一只手指,斥责贺兰进明自私。睢阳城由于没人援助,不久告破,南霁云被俘,不屈而死,以身殉国。(待续)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