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池姓迁入的时间可溯至南宋。
    南宋祥兴二年(1279),福建莆田池姓一支迁到揭阳县梅冈都梅冈山(今属揭东县玉窖镇)南麓枫江下游一处三面环水,地势低洼,水网密布,交通便利的地方居住,遂以姓为村名,称为池厝。后来,池姓人在居住地往返枫江南北两岸的渡口摆渡,附近群众遂称渡口为池厝渡、池家渡。作为附近一个交通要道,池厝渡后来被附近群众叫响,逐渐替代了池姓居民居住地的名称,成为村名。后来,又省为池渡村。
    池渡村也是池姓迁入潮汕最早的村落,是潮汕池氏的发源地。明清以后,池姓在揭阳县境内播迁,明万历十四年(1586),池氏一支迁到并侧山后创东后村(今属云路镇),后又有一支迁到东侧创寮头村(今属尖山行政村),随后,分迁到今曲溪、云路、炮台、登岗和揭西河婆等地。
    清康熙十二年(1673),揭阳池姓一支迁居潮阳海门,成为海门池姓开基祖。
    清嘉庆(1796~1820)初年,揭阳池姓有一支迁居澄海樟林,集中居住在樟林寨城外,也以“池厝”为名。清末民初,又有一支从揭阳池姓迁到饶平县黄冈定居。
    近代,揭阳池姓迁到汕头、潮州,以及丰顺汤坑、 阝留 隍等地。
    揭东县玉窖镇池渡村是揭阳地区池姓人口聚居较集中的村落,从明代起,村民开始经营中草药材,至清代形成中草药材专业村,近代,更将业务拓展至兴梅、赣闽等地,因这些地区的中药材经营者多为池厝渡池氏群众,行内故有“无池不成市”之誉。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潮汕传统“四点金”、“三壁连”结构格局。主种水稻、番薯,有乌耳鳗、林檎蟹特产。有乡道连接省道S335线樟(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公(海丰县公平)公路。

你是本文的第848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05-01
作 者: 阿 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