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发展是无限的,是在一个不断承前启后一浪高于一浪的过程中推进。古朴、雄浑、威猛的英歌舞是广东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发展至今,少说也有近三百年。新中国成立后,英歌舞就倍受重视和得到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齐聚一堂举行英歌舞研讨会,无论我们从英歌舞哪些方面去探讨、去各抒己见,总的目标都是为了推动英歌舞的不断发展。 在英歌舞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当今,我们应该怎样促进它的再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谈继承,当然仍要取其精华,即:不仅要保留传统英歌舞中包括其表现形式、传统套路、队形变化、动作样式和特有风格等方面的精华;而且应把英歌舞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精采的东西也继承下来。今天,我们谈发展,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精华和继承在发展中的精华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进一步发展、丰富和提高当代英歌舞的艺术水平。 一 那么,如何推动当代英歌舞的进一步发展呢?我设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坚持把握具体目标导向;一是选拔人才、造就培养人才。 关于坚持把握具体目标导向,前提是具体目标应包括哪些内容,结合当今英歌舞的现状,我认为需要有四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一)在动作样式、套路及其节奏变化上要进——步发展;(二)在队形构图美及其层次对比的编排上要进一步发展;(三)在群体表演与小群体穿插表演的安排上要进一步发展;(四)在各种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上要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四个方面中,最根本的是动作样式的创新发展,而这种创新必须沿着英歌舞的传统律动风格去发展,不能随意拼凑。如峡山镇东溪英歌队那马步旋棒花扭身的动作,就是在原七棒中发展的新动作样式。“套路”的狭义理解就是动作组合,一个新动作样式和原有动作结合,就有了新意。所以,凡每个动作套路都应包含有部分各不相同的动作样式,否则套路再多也给人重复的感觉。此外,套路动作的节奏快、中、慢的变化,也很重要,一组同样的动作由于节奏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从民间舞的角度看,动作节奏的变化,也是一种创新发展。 关于“在队形构图美及其层次对比的编排上要进一步发展。”当队形运动在瞬间停顿和布开阵式时,就构成画面构图,然后又通过队形调度的过渡,又构成另一个画面,因此,在编排上应缩短队形过渡的过程,而突出一幅幅美的画面的连续转换。其次,在画面的构思上要追求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追求层次的层层推进和整体构成的完整。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如:在队形上要有横、直、斜、圆、方、曲线和三角等,同时不应老是运用—种线条,而要力求变化。比如:上一个队形用的是方型,下—个队形就应是长型。又如:在氛围的营造上应有强弱对比,在节奏上应有快慢对比等等。 关于“在群体表演与小群体穿插表演的安排上要进一步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大场”与“小场”的穿插安排。这一点,我放在后面再谈。 关于“在各种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上要进一步发展。”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和塑造,是要通过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动作样式来体现的,现在各种脸谱的人物都做同一套路的动作,那就无法区分人物之间的特征,以后随着动作样式、套路的进一步发展;动作套路多了、丰富了,这个问题就易解决了。另外,现在的女性英歌舞,是从男性英歌舞移植过来的,所以女性的特征不足,这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要调整的是出场的基本舞步,要女性化,整个节奏要放缓,其它的动态可借鉴、参照戏曲中的武旦。总之,上述的四个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变化着的动作样式、姿态就是它的语言,英歌舞特有的动作语言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对推动英歌舞的再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为了推动英歌舞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大家向“四个进一步发展”的具体目标方向努力,在已经广泛开展英歌舞的基础上,要把握舆论导向,“提倡创新发展,破除因循守旧。”同时要奖励对英歌舞创新发展有成效的单位与个人。 二 英歌舞是要通过人来体现的,首先需要的是舞蹈表演人才,其次需要有传授舞蹈的教练人才,为推动英歌的再发展,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编舞人才。虽然,在英歌队员的挑选上,传统做法一向严格,但这是自然条件的选拔,而他们的艺术素质的提高,则需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去培养、造就。这是从总体上来说的,而其中的骨干是教练、编舞人才。英歌舞的教练人才应是表演人才中的“优秀”,而编舞人才又应是教练人才中的“优秀”。从推动英歌舞再发展的需要出发,不仅要培养造就已有的人才,还要不断发现、选拔、培养造就新的骨干人才。英歌舞的表演、教练和编舞等方面人才的艺术素质的提高,必然会促进英歌舞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那么,应如何培养造就人才呢?我认为:可以在县、镇范围内,汇集一、二支集表演、教练和编舞人才于一体的英歌舞精英队伍。面上的英歌舞活动可以是季节性的,而精英队伍的活动则应是经常性的,其活动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进行试验性、示范性排练演出; (二)进行教材研究;(三)进行英歌舞的基本功训练;(四)邀请舞蹈专家辅导、讲学。这样的活动,若能坚持数年,必能奏效。当取得明显成效时,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并进而强化其艺术的辐射力。 关于进行试验性、示范性排练、演出,应立足于英歌舞的创新、发展,以“四个进一步发展”为具体目标。如“在群体表演与小群体穿插表演的安排上要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即“大场”与“小场”的穿插安排问题,而实际上主要是小场应安排什么的问题,设想有四:其一,可以安排头槌、二槌,诸如李逵、杨志、鲁智深、武松、时迁等各具人物性格动作套路的表演;其二,可以安排英歌舞各流派动作套路的一一展现,每一套路的表演宜短不宜长;其三,可以安排…—段英歌鼓的单一表演;其四,可以安排传统英歌“后棚”原来的一些歌舞节目片段,也是宜短不宜长。当小场在表演的中心区域表演时,大场的群体舞绝不能停顿下来,应以轻松的小动作和简单的队形变化予以陪衬,这样才能保持表演过程的连贯性和应有的艺术气氛。上述的四种安排,前二种均是单纯的英歌棒舞,而动作套路就多变了,套路的多样化,可使英歌舞变得更为丰富。第三种是加入英歌“鼓”,使英歌舞的形式起了变化,具有了综合性,但仍然是纯舞蹈(如有“打布马”也可加入)。第四种是插入歌舞片段,虽然这不是纯舞蹈,但它仍属传统英歌的变化,即是说,融“后棚”于“前棚”。这四种安排其实就构成了各种新的版本,这些版本要通过试验性演出来检验,经过试验,不成功就放弃,成功的就坚持。成功的版本可以几个并存,各展风采。哪个场合适用,就采用哪种版本。谈到场合,如从“英歌舞之乡”的角度来考虑,就应有内外之分。从对外来说,能综合本地英歌舞各种流派的版本,拿到省、全国去表演,就比只有一种流派的英歌舞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英歌之乡的全貌。从对内来说,如果十多支英歌队巡游表演,用的都是一个版本,那么,看了一、两支队伍的表演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看头,这就不如让各流派各展其姿,这样倒有异彩纷呈之妙。此外,还有英歌舞动作样式发展的艺术趋向问题,是继续向“武术化”发展,还是向“舞蹈化”发展?我认为在试验性排演中,应尽量向舞蹈化方面努力。具体地说,即在“武术式”的短打、对打动作套路形态的基础上,向情绪化、虚拟化方面升华。 关于教材研究的问题,一是把本流派或包括各流派现有的英歌舞动作套路、队形变化,进行研究、归纳,做规范化的整理,还可以搜集失传的有关部分。二是研究、制定英歌舞基本功的训练教材,特别是对技巧难度较大的动作包括棒花等,进行分解,从易到难,分成多步骤的训练程序,为英歌动作的手、眼、身、法、步确定规范标准。 关于进行英歌舞基本功训练(简称基训)的问题,在教材研究有了成果的基础上,就可以实施基本功训练,并在实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材。但要明确英歌舞基训既是为英歌演出服务的,却又不是直接为演出服务的。基训是为演出打下长期基础。首先对演出中一些带技巧性的难度较大的动作,需要日久才能见效的,就要通过日常的基训来逐渐掌握它。其次是对常用的基本动作,通过基训来统一规范标准,如双臂的运动角度、幅度、停顿的位置、双脚运动的尺度,还有头、眼、身配合的角度方向和内力的运用等等,都要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这种经常性的训练,就能为排演时的整齐划一奠定基础。绝不能把英歌舞的“基训”变成“排练”,否则,基训就名存实亡了。 关于邀请舞蹈专家辅导、讲学的问题,我认为:上述三项的运作过程,是需要专家来指导、帮助的,但流传了三百多年的英歌舞,都是在民间代代相传,由群众自己创造的,当代的英歌舞仍然应以本乡本土的群众来发展它,不能依赖专家,不能由专家来包办代替。专家的作用,在于结合实际需要,传授有关的舞蹈理论、知识、方法,帮助评议和鉴别。至于专业舞蹈单位、舞蹈团体如舞蹈院校、专业歌舞团等,若能致力整理、发展英歌舞艺术,那也是有利于英歌舞发展的另一渠道。专业舞蹈单位或团体,其发展英歌的成果,如能得到“英歌舞之乡”群众的认同、接受和学习,那是最好的了。但我总觉得专业舞蹈人员表演的英歌,在气质和气势上和乡土味浓郁的农民英歌有一定的差异,或者说,各有所长而各自发展,因此,对于英歌舞的再发展,我仍期望于“英歌舞之乡”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1997年11月17日于潮P日 (本文作者系广东省群众艺术馆音乐舞蹈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