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海城从来是诸姓杂居地。聚族而居,或聚姓而居,都有。像城北黄姓这样庞大而集中的族群,却不多见。城北的黄姓,人口既多,居地也广,跨越城北4个居委会中的3个。而且,由于先祖重视教育,历史上出了许多人才。 黄姓的发祥地叫黄厝巷。他们的祖先自明代便来此定居。后来子孙逐步繁衍,分了支派,便向四周发展。黄际遇这一支住在三妃宫至大股一带;黄峻六这一支住大巷至公婆树;黄勤生这一支住北门直街。其他本家,则散布在此周围。一条两百米的大巷,黄姓人占一半以上。 黄际遇,乡人称他“举人爷”,是近代有名数学家,兼长文学、音韵学和书法。历任中山大学文、理、工三院教授,跨学科讲授,是一位文理兼长的大学者,学识渊博的全才。他通晓英语、日语,著述甚丰,不少尚未付梓。在近现代史上,他是一位风云人物。 黄际遇的长子黄家器是解放后首任澄中校长。其他子女、均为大学教授或中学教师。三子黄家教,是一位资深的语言音韵学家。女婿郭秀达,曾任澄中校长。 黄峻六是清末秀才,也是一位实业家,在汕头办批局,在天津等地开商行,还在澄海城北开当铺。黄峻六晚年专心培育孙辈,开办私塾,延聘名儒蔡之秀执教。私塾设于公婆树书斋,后因人多容纳不下,改设于黄氏谨祖祠。在该私塾就读的孩童,男女都有。黄峻六自家孙儿,黄家器两位儿子,均在此开蒙。城北李姓的儿孙大都进过该私塾。李新魁在那里读过三年书。澄海名儒林鹤皋与黄氏属世交,他的四名男女孙儿也在该学堂接受古文化教育。 北门直街古称“大街”。大街一边并排屹立着三座大屋,人称“大街铁门”。铁门早已没有了,大屋还基本完好,是澄城迄今得以保存的几处侨房之一。大屋的主人为黄勤生兄弟三人,每人一座。黄勤生排行第三,住“咏梅花庄”那一座。黄家是新加坡侨商,开孚信批局及南北行。他家男人长期在外洋经商,三座大屋只住妇女幼童等家属。解放后,这里是澄海县公安局办公地址。公安迁走后,成了城北手布社及街道工厂。前些年落实侨房政策,已全部归还了。 黄际遇是书法家,黄峻六是书法家,还有一位黄天科,家住大巷,字亦写得极遒劲。他在鞋街开了一家“启明斋”,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澄海最早的书局之一。 大股的黄长富,是当代有名的古筝演奏家,儿孙均精于此道,堪称桃李满门墙。 大巷黄厝内的黄作明,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是泰国有名米业巨子。 还有一位黄欣臣,也住大巷,人称“五之大舍”。他家在谭厝巷有一处“五之书屋”,三十年代便办了抽纱厂,是澄城抽纱行业中早的一家。 黄姓在城北竟然有六座祠堂。谨祖祠和五房祠后来成为城北小学;三妃宫的振祖祠解放后成为粮食仓库,后来又办了粮食系统幼儿园;大股那一座是宗祠,公社化时期,成了城北食堂,后来办了工厂,又成为城北管理区地址。上述四座,都拆除了,大街的“川祖祠”也拆除了,仅剩下外新溪黄厝巷口那一座,曾经成为学校和幼儿园。大跃进时期,“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澄中一千多学生全部内宿,宿舍又不够,高一年级的学生便住宿在这祠堂里面。她原来面向三川溪,后来建小公园,筑起假山,变成在山后面。文革后建华侨旅社(今政府招待所),也挡在她前面。区处偏僻,是城北黄姓仅存的一座祠堂。 城北黄姓来自何处,跟菊池的禾坪派是否同宗,待考。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