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槅,装食品的盒子,分层有格,如:“爱去挂纸撮物件个伊放在食槅许底(要拿去扫墓的祭品放在食盒子里)。”潮汕民间以前也多保留有这种盛器,多为竹编或者藤编,甚是精美。这是古人喜欢用的一种家用器具。晋·左思《蜀都赋》:“金罍中坐,肴槅四陈。”又《娇女》诗:“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袭人回至房中,拿碟子盛东西与湘云送去,却见槅子上碟子槽儿空着。”以上三例中的“槅”均指盛放菜肴的器具,因为盛放的是食物,所以便叫“食槅”,《稗史类篇》:“食槅,游山食具,竹为之,二槅。”其实,这个“槅”本来就是“隔开”的“隔”,因为是竹木制品,所以造了“槅”字作为专用名词,与“隔”之作为动词各司其职。
    食槅通常是一只提着的,如果是形制大一些,成一对可以挑着的,就叫做“春sian7”(声7)。“sian7”的本字是“盛”。春盛,一种有盖、分层的大竹篮,乡间扫墓、民间送礼时多用以装祭品、礼物,成对使用。如说:“撮物件叠放春盛块,担了来去(把东西装在大竹篮里挑了去)。”
    春盛,过去是文人雅士、大家闺秀踏青或上坟扫墓常用之物,元曲《玉壶春》一:“梅香,你……将那春盛担儿放在一壁,俺慢慢的赏玩咱。”《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你为甚么不挑了春盛担子,齐齐整整上坟?”“盛”原来是动词,指盛物,引申用为名词,指盛物之器,如日本之“人体盛”。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皿部》:“盛者,实于器中之名也,故也呼器为盛。”这就是说,先为动词,后引申用作名词,与“槅”字一样。字亦从土作“墭”。《广韵》去声劲韵:“墭,器也。”承正切。《正字通·土部》:“俗载物之器皆曰墭。”异体字还有作木字旁的。“盛”潮音文读

(升6),如“茂盛”、“旺盛”等;白读为

,符合潮音的文白对应规律。“盛”字属于《广韵》的“禅”母“劲”韵去声,白读为

韵母的字还如“聘圣正整领岭饼”等。简单点说,“盛”字从“成”得声,“成”潮音也读

(城),如“三成”、“九成”等等。

    吊桶,一种有横梁的木制水桶,如:“只吊桶个底乞伊塌去(这个水桶的底部散了架了)。”

    吊桶,原来是指横梁上拴上绳子或竹竿打水用的工具,故以“吊”为名,元·杨显之《酷寒亭》:“这吊桶常落在井里。”《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又第二十一回:“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大圣见他不动,却使左手轮着铁棒,右手使吊桶,将索子才突辘辘的放下。”《老残游记》第三回:“这三股水,均比吊桶粗。”潮汕一带的吊桶多用来挑水而少用于打水,用于打水的另叫“跋桶”(跋,潮音buah8,播8)。俗语有:“姿娘跋桶命,给乞底人无一定。”

    斗概,斗概,括平斗面的木方条。如:“支斗概过久无用,蛀掉去(这把斗概很久没用,被虫蛀了)。”潮语成语有“万年斗概”,谓年代久远。“斗”和“斗概”今已不用,所以“斗概”这个词也几乎被遗忘了,但它却是个很古老的词语。《礼记·月令》:“正权概。”汉·郑玄注:“概,平斗斛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吏也,平法者也。”汉·袁康《越绝书·请籴内传》:“胥闻越王勾践罢吴之年……身操概,自量而食,适饥不费。”《新唐书·梁崇义传》:“以概量业于市,力能舒钩。”明·徐渭《三茅观观潮》:“谁将练带括秋空,谁将古概量春雪。”《聊斋志异·张不量》:“盖张素封积粟甚富,每春贫民就贷,偿时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尝执概取盈。”又“概”《集韵》去声代韵音“居代切”,声母为不送气的g,潮音正切gai3(盖),普通话也读不送气。今读“大概”之“概”音kai3(慨),反是误读。

你是本文的第61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5、29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