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北京天坛公园,一阵气势磅礴的潮州锣鼓吸引了我——一个长在穗城、工作在京的“老广”。那鼓、钹、斗锣、钦仔、响盏和海螺交织在一起,音响节奏独特的吹打乐声在耳际回响,我踩着倍感亲切的“冬冬仓、冬冬仓”锣鼓点,来到祈年殿。垂竖着的《永丰英歌队》旗映入眼帘,旗帜下,数十名身披古代武士服化装成水泊梁山英雄好汉,面部勾画着青面兽、九纹龙、一丈青、黑旋风、鼓上蚤……等人物的脸谱,有的手持英歌棒,有的手执小鼓,敲击舞动着,在时迁的指挥下,由头槌、二槌领舞变化行进,动作挺拔、节奏强劲、图形众多,变幻无穷,好一派威壮的场面。这一支土生土长的表演队伍,是应全国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比赛委员会的邀请,专程来京献艺的。 永丰英歌队以特有的艺术芬馨,浓郁的地方色彩,独具乡土气质的格调,通过飞腾跌宕的动势,舒卷盘旋的流线,起伏流畅的韵律,充满乐感的形态,把围观的北方观众带入了一个清新又热情的造型艺术的新天地。给北京人民带来了象征吉祥的欢乐,增添了消夏游园的红火气氛。他们的表演,使在场的观众赞叹不已,都为不多见的南粤民间舞奇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尽管人们看到、接触到的仅是一种群体性的广场情绪舞,但舞者的心态中,却使北京人民领略到潮汕人民“功夫茶”般的高雅,领略到潮汕人民纯朴刚毅的精神气质。 在这势若雄涛、情绪激昂的环境中,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地被带回了久别的南国潮汕,闪回35年前在潮阳、普宁等地,深入民间采风学习“舞英歌”的情景。民间老艺人击棒耍槌的优美舞姿,矫健粗犷的套路动作,萦绕脑海,历历在目。可惜的是,当年记录成册的英歌舞文字资料,诸如历史沿革、风格流派、动作称谓、要领说明、队伍变化、线路画面等,以及授舞老艺人的尊姓大名,都在十年动乱中统统丢失。这对一个舞蹈工作者来说,损失无疑是难以挽回的。使我可喜的是,在35年后的今天,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城,又有幸看到了这种源于生活来自民间、深深地植根于潮汕沃土的、自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余年、代代艺人口传身授历尽沧桑而久传不衰、几经演变发展而日益完美成熟的、洋溢着潮汕泥土风味的、歌颂英雄的男性舞蹈《英歌舞》——80年代英歌舞中的佼佼者永丰英歌队的演出。之后在舞蹈学院又聆听了潮阳县文化局长郑钟麟、县文化馆音舞组长庄里竹两位同志关于英歌舞的渊源、风格及其美学价值的专题论述,还有艺术指导郭耀阳老师关于英歌舞的整理和发展以及开展英歌舞群众活动的经验介绍。观看了各种流派多种击棒技法的英歌舞盛会的视觉形象录相片,使我收益匪浅,弥补了我在十年动乱中失去宝贵资料的终生遗憾。 观摩永丰英歌队的精彩表演和参加关于英歌舞的学术报告会后,兴奋异常。我在想,英歌舞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又能如此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是把英歌舞仅仅原封不动地全盘继承,也不是采取一概否定的虚无主义做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突出推陈出新,使英歌舞不仅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同时能够得以应有的发展和获得新的生命。像潮汕地区的业余舞蹈工作者那样,像永丰英歌队在挖掘、整理、发展、改革中所付诸于实践那样,使英歌舞达到一个新的飞跃。为专业舞蹈工作者树立了标杆,作出了榜样。据介绍, 自1977年春节以来,每逢欢庆传统佳节,处处都有英歌盛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及海外人士乃至外国友人,这恐十白就是英歌舞长盛不衰的最好证明了。 英歌舞原脱胎于汉剧的一个流派——外江戏,表现的是宋朝梁山泊英雄乔装攻打大名府抢救卢俊义的水浒故事。但永丰英歌队并未受此局限,不被那些复杂、冗长的情节所左右,避免了结构不严谨和即兴表演成份过多的弊端,采取了大胆取舍、集中典型的做法、使舞蹈整齐划一,更加规范化。整个舞蹈围绕着力颂英雄这条主线,又始终保持传统韵味的风格。故舞姿古朴、气势雄奇、队伍威武、场面宏伟,能紧紧扣人心弦,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民间舞蹈只有首先表现人的心态,方能使舞蹈立得住。永丰英歌队的英歌舞自始至终抓住了以表观人的感情这个核心,通过豪放、健壮的舞姿:左敲右击、上敲背击、胯下敲胸前击、单击棒双对槌、戳槌耍棒、旋转跳跃、低蹲高立等舞棒动作,显示出英雄的战斗姿态,动如翻山过江,刀兵相接,形似宣誓呐喊,刀剑出鞘的形象动作,充;于挖掘、揭示和抒发梁山好汉具有共性的内心激情,正因为情深动感强,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观者的心与舞者共跳。 人民群众创造了民间舞蹈,在代十之相传中不断加工提炼,这种加工是随着人的生活变化和审美要求而提高的。就英歌舞表现梁山英雄而言,旧日受时代的局限,也必然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某些东西会起腐蚀的作用。因为对封建社会的民间舞若原封不动地照搬,绝不能满足今天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和今天人民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这就是任何古老艺术都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发展,否则就不能延续至今的道理。因此说民间舞本身电具有时代精神。永丰英歌队的英歌舞没有违背这个规律,他们紧紧掌握除糟粕,取精华,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则,舍去粗野、落后的形象,在动作舒展上,感情火爆上,击棒技巧上,画面变化上等方面给予发展和提高,加上多用快板节奏,更乎台30年代时代的脉搏,明显地具有今天的现实的品格。在动作套路上,也不是——成不变,8棒、2l棒、24棒、30棒、38棒、轻重缓急,交替运用,因此显得动作感情渲泄、光彩夺目。在画面转换上也作了精心的安排,动静相间,对比强烈,形象逼真,冠名巧妙。从出场的“飞虎展翼”到推向观众的“双箭穿云”、“驷马追风”,从变化的“银蛇脱壳”:“四路发兵”到发展的“繁星闪烁”、“双剑齐挥”,一直至推向高潮的“梅花傲雪”、“四龙夺珠”、“猛龙戏波”,以及尾声的“铁塔凌霄”,层层推进,高潮迭起,大有奔腾不息之感,始终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不容你有喘息的机会。 自娱娱人是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离开这就失去了民间舞的热情,失去了感人的地方。永丰英歌队在继承、发展、创编英歌舞中,抓住自娱娱人大作文章,动作组合上既有单人击棒,又有双人对打,上下左右敲击应有尽有,穿梭交插,相互映衬,产变万化妙趣横生。同时抓住广场表演的特点,不忘四周的观众,画面变化在强调艺术性的基础上,充分照顾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像“四路发兵”、“梅花傲雪”、“四龙夺珠”等相互对称,成方成圆的场面,都是面向四面八方的,使周围的观众如临其境,置身于舞蹈队伍之中,无须提示,无须思索,心情自然激奋,跃跃欲舞的劲头也油然产生。 英歌舞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历史悠久,在广东潮汕地区、福建闽南地区流传甚广,它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可称得上是力的艺术,是我国汉族男性舞蹈的佼佼者。英歌舞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英雄群像图,刻划了无数个英勇善战的形象。英歌舞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动作粗犷、遒劲有力的阳刚美,风格独特、刚柔和谐的韵律美,张弛有序、跌宕起伏的节奏美,线条流畅、布局均衡的图案美。总之,英歌舞是上乘的民间艺术品。 愿英歌舞这朵独具风采的艺术之花在舞蹈百花园中永开不败,愿永丰英歌队永远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 孔宪炎(1934~)广东省人,五十年代初从事舞蹈工作,编导歌舞、舞蹈和舞剧40余个。曾发表舞剧台本创作经验和舞蹈评论。写了不少音乐作品。现任海政歌舞团舞蹈编导。系中国音协表艺会交响音乐爱好者学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